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導致新媽們產後患上焦慮症的原因是什麼

1、養育角色引發的壓力

專家表示, 養育寶寶的過程中會有各種狀況不斷發生, 考驗著爸爸媽媽的育兒路, 也同時考驗家長們的耐心與愛心。 在養育的過程中肯定會因為寶寶的突發狀況造成家長也一同失控的表現, 更別說加上力不從心、孤軍奮戰等各種情緒挫折。

心理專家補充表示, 生活中媽媽要擔心的事情非常的多, 包括溢奶處理、寶寶衣物添加或減少、寶寶用品的選擇等, 各種看似簡單的生活選擇對於媽媽而言, 背後卻都有著重大且影響深遠的考量。 爸爸的部分也不清閒, 工作與家庭的時間必須重新分配,

Advertisiment
這種蠟燭兩頭燒的生活在寶寶誕生後還得維持好一陣子, 對於許多爸爸而言可謂是一種“震撼教育”呢!


產後焦慮症

小叮嚀曾有精神疾病史的家長尤須注意!

曾有精神疾病史的家長須特別留意自己情緒的掌控, 若情緒一旦出現失控可能不只容易出現焦慮情緒, 還有可能使得原先或隱藏的精神疾病更為嚴重。 因此, 專家特別表示, 家族中或是自身有精神疾病史的家長, 應注意自己或伴侶在寶寶出生前後的心理調整, 並在生活中給予更大的寬容, 讓情緒易焦慮的一方, 能感受得到相處的用心、互信以及討論的空間, 降低生活中各種可能令情緒高漲易怒的機會大為減少。

2、支援系統的缺乏

Advertisiment

過去公婆與新婚夫妻同住, 即使產後仍須外出工作也不擔心寶寶無人照顧, 心理專家指出, 對於爸爸媽媽而言, 長輩的協助不僅實質緩和了爸爸媽媽時間分配與技術上操作的困難, 同時也成為新手爸媽一個強大的心理支柱, 但現今社會中小家庭已成為主流, 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其熱鬧的場景已相當少見, 再加上這一代長輩具有及早規劃退休生活的觀念, 為維持退休後生活品質, 上述長輩願意提供協助的可能也稍稍降低。

支援系統的來源除了長輩外, 另一半抽空陪伴也相當重要, 許多升格成為爸爸媽媽的新手父母, 容易在適應新身分的過程中忘卻自己另一個身為婚姻伴侶的重責大任, 如何在每一個角色之間遊刃有餘,

Advertisiment
便是爸爸媽媽皆需要花時間理解與消化的重要課題。

3、多重選擇造成的困擾

寶寶的誕生, 爸爸媽媽首先要面對的便是眾多的選擇, 例如小至滿月蛋糕、油飯、請客場所、生活用品的選擇;大至取名字、疾病處置等各式各樣的選擇, 都讓爸爸媽媽意識到每一個選擇的背後, 可能都影響到寶寶的未來, 尤其是疾病、症狀的處置, 更是讓媽媽感到龐大的壓力。

心理專家表示, 爸爸媽媽工作與時間的分配也將影響到家庭未來的規劃, 現在許多媽媽為了多些時間照顧家人、寶寶, 選擇放棄產前的事業而走入家庭。 家長必須考量經濟、時間分配、溝通模式等問題多加討論, 如果家人間沒有建立良好、流暢的溝通管道,

Advertisiment
很容易就會對彼此的關係產生焦慮感。

4、自我形象的重新認知

媽媽在經歷懷孕、生產之後, 自我認知包括內在、外在都需花時間重新適應, 角色的轉變、體型的改變或是經歷修復期, 都會或多或少對於自我形象產生困惑, 心理專家表示, 爸爸媽媽必須有意識, 應付出許多耐心並做足功課, 對於寶寶誕生後的各種生活轉變有準備, 不僅媽媽要建立自己內在的自信心, 爸爸也須在旁陪伴給予媽媽大量支持能量。

產後媽媽必定會經歷乳☆禁☆房脹痛、疲倦感與眾多不適感大量襲來, 但媽媽與家人應互相協助走過產後情緒較低潮的時期, 重新定位自我形象。

小叮嚀我的焦慮情緒該就醫嗎?

專家建議爸爸媽媽可往以下4點逐步調整,

Advertisiment
以降低心理障礙可能發生的機會:

1、家長本身須具備良好的自我照顧能力, 以求有能力正向面對寶寶。

2、養育寶寶的過程中應逐步調整教養方式。

3、家人間的互相支持相當重要, 別讓孤軍奮戰的感覺再次出現!


產後焦慮症

4、家人間應採取排班或輪班制度, 每一位照顧者都應盡力而為, 互相建構出一個組織建構完整而堅固的支援網路。

專家並建議家長, 焦慮情緒人人都有, 但若焦慮情緒影響到了您的生活, 例如易與他人發生衝突、難以入眠, 甚至造成您的生活維持困難等各種情況都應儘快就醫, 尋求專業醫生協助。

如何改善焦慮情緒

在寶寶出生之前, 爸爸媽媽就應先做足心理準備以及所有功課, 包括育兒資訊、教養方式、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障礙以及更新資訊的途徑等, 多方涉獵並就支援系統部份與家人做討論甚至是沙盤推演,專家與心理專家皆表示,家人間同時也應針對主要照顧者人選進行討論。若家庭間支援系統不夠也可向外發展尋求協助,包括各種協會、基金會、團體等,都是家長們可以多加運用。

另外,照顧寶寶的主要角色應為爸爸或媽媽,長輩或他人意見應僅供參考,畢竟各個家庭的角色分配與狀況不同,不可一概並論。但也並非偏激的長輩就應退出養育角色,而是退至次位,讓主導權掌握在爸爸媽媽手上,長輩也應予於尊重。

心理專家建議媽媽,可以自製或是上網找尋照顧寶寶時可勾選的Checklist,將寶寶一整天的行程以及該為寶寶做的事情、待買、待辦事項等眾多專案一一列出,媽媽便可依照名單專案是否勾選為指標,確定自己是否有遺漏未做的事,相信如此一來會比媽媽滿腦子想著什麼還沒做會來的更為有效率且能降低媽媽的焦慮感喔!

多方涉獵並就支援系統部份與家人做討論甚至是沙盤推演,專家與心理專家皆表示,家人間同時也應針對主要照顧者人選進行討論。若家庭間支援系統不夠也可向外發展尋求協助,包括各種協會、基金會、團體等,都是家長們可以多加運用。

另外,照顧寶寶的主要角色應為爸爸或媽媽,長輩或他人意見應僅供參考,畢竟各個家庭的角色分配與狀況不同,不可一概並論。但也並非偏激的長輩就應退出養育角色,而是退至次位,讓主導權掌握在爸爸媽媽手上,長輩也應予於尊重。

心理專家建議媽媽,可以自製或是上網找尋照顧寶寶時可勾選的Checklist,將寶寶一整天的行程以及該為寶寶做的事情、待買、待辦事項等眾多專案一一列出,媽媽便可依照名單專案是否勾選為指標,確定自己是否有遺漏未做的事,相信如此一來會比媽媽滿腦子想著什麼還沒做會來的更為有效率且能降低媽媽的焦慮感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