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人兒為啥發飆?讀懂寶寶“生氣宣言”

不少爸媽感到頭疼:寶寶突然就不乖了, 喜歡哭鬧喜歡撒嬌耍賴, 甚至摔東西, 這是怎麼回事?不懂言語、還沒有行動能力的嬰兒會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幼兒則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到位, 會通過更多的行為來表達情緒, 例如扔東西、耍賴、尖叫……而這些看似無理取鬧的行為, 實際上都有著自己的含義。 孩子他爸媽, 孩子的“生氣宣言”你們讀懂了嗎?


孩子生氣時, 你應該去瞭解孩子為什麼而生氣

行為:踢東西、扔東西

潛臺詞:我要說, 我不是BB了, 我多麼能幹, 我知道該怎樣去做!要是你對我說“不”, 我就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了……那麼,

Advertisiment
我就踢, 就扔東西!我不是想做壞孩子, 我只是想讓你知道, 作為“我”, 是多麼的不簡單!我可以自己穿衣服, 這樣有趣多了!穿好衣服我會跑會跳。

分析:兩歲左右的孩子, 已經懂得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了, 這不僅代表這孩子語言能力的煩躁, 更標誌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 當孩子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時, 便有了自己嘗試新事物的欲望, 並增進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 從此時開始, 是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關鍵時期。 這時, 聰明的爸爸媽媽會主動為孩子營造環境, 在家長的監護下, 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 例如自己進食, 自己收拾玩具等。 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動協調能力的提高,

Advertisiment
到了三至四歲, 就可以鍛煉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 而後逐漸讓孩子學會收拾床鋪、飯桌等。

行為:亂抓亂摸耍賴

潛臺詞:你知道, 我很難讓自己的手閑著---不抓東西不行的啦。 我喜歡找東西來玩, 我喜歡探索!如果你不讓我這樣做, 我可要賴在地上!

分析:對於孩子而言, 世界是很神奇的, 於是他們什麼都想知道。 他們觀察、他們嘗試、他們比較, 在探索中自得其樂。 他們東摸摸、西摸摸、什麼都往嘴裡塞, 到稍微大一點了, 就開始弄壞玩具, 撕壞東西, 會說話了就開始不停地問“為什麼”。 這都是由於好奇心的驅使, 是要培養一個充滿創意和想像力的寶寶呢, 還是要一個呆呆的、懶惰的寶寶,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引導,

Advertisiment
是否能夠提供一個讓寶寶探索認識世界的環境。 爸媽們不要太過保護, 也不要缺乏耐心。


東摸摸西摸摸是孩子探索世界最基本的做法

行為:摔碗

潛臺詞:我會喂自己吃飯, 但得慢慢來, 慢慢來!要是你命令道:“現在就吃完它。 ”或“快點吃!”我可要推掉碟子或杯子---噢, 它們或許會自動滑落到地毯上!我是個好孩子, 但如果你一臉不耐煩地催我, 我會由好變壞!

分析:孩子的能力有限, 動作自然是會慢一些。 很多父母都有“催促”孩子做事的習慣, 通常由早至晚, 由催促刷牙洗臉到穿衣服, 催促做功課到不要看電視, 由催促洗手吃飯到睡覺, 一天下來這樣催來催去, 少說也要催上二三十次, 最終是大人孩子都煩。 父母凡事催促, 孩子習慣了,

Advertisiment
會以為不催就不要做, 更壞的會以為所有事都是爸媽的責任。

行為:不停尖叫、發出怪聲

潛臺詞:我喜歡扯開嗓子叫, 喜歡唱歌, 喜歡把所有東西弄出怪怪的聲音。 比如, 我會把飯勺當鼓敲。 如果你專橫地對我吼:“安靜點!”我反而會吵得更響!

分析:尖叫是寶寶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 語言發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在為將來的語言表達做準備了, 學習發音, 學習對語言的理解, 最後才是開口說話。 在還不能完整地用語言表達自我時, 他們會發覺雖然自己的個頭小, 卻能用最大的聲音去吸引每個人的注意。 尖聲叫喊就是一種測試嗓子的最普遍的途徑。 對他們來說, 自己能發出這種奇特的聲音是一件相當刺激、相當有趣的事情。

Advertisiment
於是, 在他們想表達什麼的時候, 就會用盡全身力氣去喊叫。 如果他們的叫聲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下一次, 他們的分貝會更高, 持續的時間會更長。


尖叫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孩子想對爸爸媽媽說:

如果讓我按自己的方式做, 那麼, 我們彼此都會相安無事。 我想嘗試新鮮的事, 但你可要在旁邊看著我保護我。

育兒專家想對爸爸媽媽說:

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當你遭受挫折, 情緒會有波動、會感到生氣。 可生氣不是大人的專利, 孩子也會有情緒, 並且孩子一旦有了情緒, 並不能像成人一樣懂得傾訴、宣洩和消化, 更加不懂得hold住它。 於是, 表現出來就好像孩子不乖巧懂事、不聽話了。 當你的孩子做出各種無理取鬧的舉動時,先別急著發火,平心靜氣地懂得孩子的“生氣宣言”吧,這才是親子溝通的真諦。

當你的孩子做出各種無理取鬧的舉動時,先別急著發火,平心靜氣地懂得孩子的“生氣宣言”吧,這才是親子溝通的真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