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兒休克
休克是兒科常見的危急重症, 根據引起的原因不同可分為:感染性休克、過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神經源性休克等, 其有效迴圈血量減少, 是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 血容量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及微循環障礙, 則是休克發生發展的關鍵環節。
二、病因
①感染性休克是在嚴重感染的基礎上, 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Advertisiment
②低血容量性休克多由於失血、失液, 使血容量急劇減少所致。
③心源性休克則由於心臟泵血功能失常, 使心輸出量急劇降低引起。
④過敏性休克是外界抗原性物質進入體內後所產生的全身性強烈反應, 導致血管擴張, 通透性增加, 血漿滲出, 迴圈血量急劇減少而致。
⑤神經源性休克發生於劇烈疼痛引起血管擴張, 微循環淤血, 有效迴圈血量急劇減少時, 因創傷時多見, 故又稱創傷性休克。
三、診斷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 各類型休克臨床的共同特點是: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尿量減少、精神委靡或煩躁不安等。
Advertisiment
嬰小兒在感染的基礎上, 有發熱或體溫不升、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厭食、嗜睡或煩躁不安、雙眼凝視、呼吸不勻、心率>160次/分, 應考慮休克。
較大兒童, 反復寒顫後出現高熱、或肛指(趾)溫差>6℃以上, 精神不振, 在無明顯體液丟失情況下眼窩凹陷, 脈搏與體溫不成比例, 大汗淋漓, 脈壓差小, 亦應考慮休克存在。
晚期病情多已發展成重型, 有呼吸節律不整, 皮膚粘膜發紺, 四肢厥冷, 周身出現花紋, 脈搏細數或捫不到, 血壓降低或測不出, 尿量減少, 神志不清或驚厥, 且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
四、監測
本著簡單易行的原則, 通過以下專案的監測, 對估計病情、判斷預後有幫助:
①體溫急劇變化:T>40℃或不升, 或肛指(趾)溫差>6℃ ;
②神志改變:淡漠、煩躁不安、半昏迷或昏迷等;
③血壓:脈壓差
④尿量減少或無尿:尿量是監測迴圈狀況的重要指標,
Advertisiment
⑤水腫, 通常伴有白蛋白濃度下降。
五、小兒突發休克怎樣救治
讓患兒平臥, 解開衣服、領扣、褲腰帶。 患兒周圍空氣要保持流通, 環境安靜。 臉色蒼白者, 臥時應把頭放低, 保暖, 服一些溫糖開水或鹽水。 可針刺或用手指甲壓嘴唇正中穴(人中穴)使之蘇醒, 必須刻不容緩地將患兒送到醫院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