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假性出血所引起的便血

便血有時並非由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而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假性出血。

(1)非消化道出血的假性便血。

吞咽血液所致便血;如母親乳☆禁☆頭破裂出血, 嬰兒吸奶時吞入;兒童鼻腔、口腔或牙齦出血時咽下血液;年長兒若食了過多的雞血、豬血或肝。 上述原因均可出現大便發黑或柏油樣大便, 大便化驗隱血試驗可呈陽性。 但出現這類便血的小兒, 精神、面色都正常, 不屬於病態。

某些藥物所致:如服用了補血的鐵劑, 治胃病的鉍劑或某些中藥, 也會使大便發黑, 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肛裂:孩子大便秘結, 常常會有肛裂。

Advertisiment
大便時肛門疼痛, 便後帶血。 一般出血量不多, 血色鮮紅, 血液附著於大便表面, 不與大便混合。

(2)胃腸道出血所致便血。

消化道潰瘍:多見於學齡期兒童。 平時有反復上腹部或臍周部不適、疼痛, 或有胃竇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病史。 突然出現黑便, 多為柏油樣。 出血量多時可為暗紅色。 患兒面色蒼白、乏力、頭暈、食欲不振。

腸套疊:多見於2歲以下嬰兒。 小兒有陣發性哭吵, 可伴嘔吐。 較大的孩子會訴陣發性腹痛。 安靜時, 腹部可摸到臘腸樣包塊。 用開塞露通便或肛檢, 可排出果醬樣大便。 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患兒面色較差。

急性壞死性腸炎:多見3~9歲的兒童, 亦可見於新生兒期及嬰兒期。 農村的發病率高於城市。 全年可發生, 以夏秋季多見。

Advertisiment
起病急驟, 表現為腹痛、嘔吐、腹瀉、便血和發熱。 腹痛為持續性, 呈陣發性加劇, 多為全腹痛。 起病不久, 即出現嘔吐、腹瀉。 大便初為水樣, 含有黏液, 幾小時後即出現便血。 大便呈洗肉水樣或果醬樣, 伴有特殊的腐敗腥臭味。 發熱在38℃左右。 病情嚴重時, 可達39℃以上或體溫不升, 同時有面色蒼白、神萎、四肢不溫、出冷汗等休克症狀。

(3)其他疾病所致的便血。

過敏性紫癜:學齡期兒童多見。 主要表現為臀部及雙下肢皮膚暗紅色、大小不等、高出皮面的紫癜。 2/3以上小兒有腹痛或腹部壓痛。 約有半數小兒可出現血便或大便隱血試驗陽性。 這樣很容易與外科急腹症相混淆, 待皮疹一出現, 就可明確診斷。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見于各年齡期兒童。

Advertisiment
多數患兒發病前3周有病毒感染史。 此病特點是皮膚黏膜廣泛出血。 皮疹呈針尖大小, 色紅, 散在分佈。 有時以鼻、牙齦出血為主訴。 血小板減少引起胃腸道出血不多見, 便血常是口、鼻出血後咽下所致。 血小板計數明顯減少即可確診。

血液病:如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 患血液病的小兒, 皮膚黏膜很容易出血, 且不容易止住。 這些小兒出現便血, 一般量較多, 病勢也較兇險。

便血的小兒, 在未查明原因前不要亂服止血藥, 要及時去醫院診治。

由肛裂導致的便血可服潤腸通便的中成藥, 如麻仁丸或青寧丸, 每次3克, 每日2次, 保持大便通暢。 便後用溫水加少許高錳酸鉀清洗肛門, 然後在肛門外塗上抗生素軟膏, 如紅黴素軟膏或金黴素眼膏均可。

Advertisiment
若再出血不止, 就需要上醫院就診了。

上消化道出血患兒應立即去醫院就診, 輕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在家中服藥治療。 除了定時服藥外, 最重要的是注意飲食, 這對疾病的治療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如出血量不多, 可進食半流質飲食, 像牛奶、藕粉、麥乳精、稀粥、煮蛋等。 宜少食多餐, 不吃粗糙含渣的食物, 不吃生冷食品, 以免損傷胃腸道黏膜, 加重出血。 若出血較多, 就要禁食, 讓胃腸道充分休息, 靠輸液來維持生命, 這只能住院治療。

懷疑腸套疊的小兒, 應即刻去醫院診治。 通常作空氣灌腸, 使腸道復位。 如果空氣灌腸不能使腸道復位, 只能手術復位。

如果在小兒出現便血的前後幾天內, 皮膚出現紅色皮疹,

Advertisiment
那麼血液或血管疾病引起的便血可以成立。 只要積極對症治療, 便血會很快得到控制。 同樣, 出血多時, 也要禁食。 能進食的, 也要吃半流質飲食, 不能吃多渣、粗糙的食物。

預防便血, 應避免大便幹結, 可給小兒多吃蔬菜及含粗纖維的食物, 喝足夠的水, 不吃或儘量少吃巧克力, 大便2天不解, 就可給小兒吃潤腸通便的中藥。

小兒平時要儘量少吃生冷的東西, 三餐要定時、定量, 不要暴飲暴食, 也不要長久饑餓, 少吃零食, 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太強的食物, 以免引發胃病, 導致便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