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氣候轉變, 小兒哮喘容易發作。 中醫藥防治哮喘有很好的療效.中醫對哮喘的認識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 並有多種治療方法, 除在急性發作期對症治療外, 非常重視哮喘緩解期的治療, 給予“扶正固本”, 以增強患兒抗病能力, 有效預防哮喘的復發。
中醫辨證論治發作期的診治
1寒性哮喘 咳嗽氣促, 痰稀薄如泡沫, 喉間有哮鳴聲, 形寒無汗, 面色蒼白, 四肢不暖, 口不渴或喜熱飲, 舌質正常或偏淡, 舌苔薄白或薄白膩, 脈浮滑或緊。
治則為溫肺散寒、豁痰平喘。 輕症用炙麻黃、杏仁、甘草;重症用炙麻黃、桂枝、細辛、乾薑、制半夏、白芍、五味子、甘草。
Advertisiment
2熱性哮喘 咳嗽, 氣促, 怕熱, 煩渴, 痰濁黃稠, 面赤, 自汗, 咽赤, 舌質紅, 苔黃, 脈搏滑數。
治則為清熱宣肺、化痰平喘。 若哮喘鬱久化熱, 以致痰熱內盛, 肺氣壅閉, 苔膩者, 方用炙麻黃、甘草、炙蘇子、炙款冬、杏仁、桑白皮、黃芩、蟬衣、僵蠶、白果;若熱喘, 起病不久, 略有發熱等表證, 舌紅, 苔薄者, 用炙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 痰多、黃稠加魚腥草、冬瓜子、薑竹茹;咯痰不爽, 加黛蛤散、瓜蔞仁;過敏性鼻炎, 加辛荑、蒼耳子、白芷等。
3肺脾虛喘 平時易因感冒誘發哮喘, 畏風, 自汗, 鼻癢善嚏, 氣短而喘, 咳聲低弱,
Advertisiment
治則為益肺固表、健脾化痰。 方用黨參、北沙參、黃芪、炙蘇子、銀杏、麥冬、白術、五味子、甘草、山藥等。
4腎虛哮喘 腰膝酸軟, 耳鳴, 張口抬肩, 動則更喘。 腎陽虛者尚有肢冷, 面色白, 舌淡胖, 脈搏弱。 腎陰虛者五心煩熱, 乾咳無痰, 舌紅少苔, 脈搏細。
腎陽虛者治則為溫腎平喘, 方用炮附子、炒白術、炒白芍、乾薑、炙麻黃、炙蘇子、射干。 腎陰虛者治則為滋陰平喘, 方用熟地、蛤蚧、炙蘇子、葶藶子、北沙參、太子參;有杵狀指, 舌暗紅, 唇紫等血瘀症狀, 加丹參、桃仁、地龍、紅花等。
緩解期的診治
1肺虛 面色蒼白, 自汗, 易感冒, 乏力, 肌肉鬆弛,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搏緩而無力。
治則益氣固表。 方用炙黃芪、防風、白術、五味子、北沙參、太子參等。
Advertisiment
2脾虛 面色萎黃, 厭食, 大便溏薄, 舌質淡, 苔薄白, 脈弱。
治則健脾益氣。 方用黨參、茯苓、白術、山藥、陳皮、半夏、蒼術等。
3腎氣虛 動則氣促, 面色淡白, 四肢不溫, 怕冷, 小便清長, 頭髮稀少或身材矮小, 舌淡苔白, 脈搏細而無力。
治則補腎固本。 方用桑寄生、補骨脂、山藥、菟絲子、茯苓、仙靈脾。 若有盜汗、五心煩熱、大便幹結等明顯腎陰虛症狀者, 加生地、知母、龜板、黃柏、麥冬等。
驗方哮喘發作期
1艾油丸 能直接鬆弛支氣管平滑肌, 還有抗過敏、止咳、祛痰作用, 對心臟無興奮作用。 用法:口服1粒, 一日3次。 副作用有口幹、噁心、頭昏, 一般不需處理, 可自行消失。
2椒目油丸 有祛痰平喘作用。 椒目油丸每粒0.2克, 兒童每次3粒, 一日3次。 個別患兒服藥後有頭昏、噁心、口幹,
Advertisiment
3金葉青蘭 主要含有黃酮苷類及多種氨基酸, 有較好的支氣管解痙作用, 且可鎮咳、祛痰。 用法:2毫升肌注, 一日1次。 宜作深部肌肉注射。 副作用有口幹, 注射部位有癢痛感。
4七葉蓮 有平喘作用, 用藥10~15分鐘起效, 維持3~6小時。 用法:2毫升(每毫升含生藥1克)肌注, 一日2次。
哮喘緩解期
1黃芪 可調節細胞及體液免疫, 提高耐缺氧能力及紅細胞鈉泵活性, 降低血小板粘附等。 用法:黃芪, 每日15克, 煎湯服。 也可用黃芪注射液1毫升, 分別注射雙側足三裡穴, 隔日1次, 5次一療程。 10天后再行一療程, 一般2~3療程。
2紫河車蛤蚧丸 紫河車有激素樣作用, 可提高細胞免疫, 減輕氣管炎症。 蛤蚧可直接鬆弛支氣管平滑肌, 增強免疫功能, 顯著提高過氧化酶活性,
Advertisiment
3冬蟲夏草 對體液和細胞免疫有調節作用, 可增加巨噬細胞吞噬能力, 提高血漿皮質醇含量, 顯著鬆弛支氣管平滑肌, 且具抗炎、抗缺氧作用。 用法:冬蟲夏草研粉, 每次服1克, 一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