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由意志控制的流尿,
定名為
尿失禁。
臨床上小兒尿失禁常分為夜間尿失禁及白天尿失禁,
以及原發性尿失禁和繼發性尿失禁。
而遺尿是指在已達到應控制排尿年齡而入睡後仍有不自主的成次排尿。
遺尿症是發生於不適當的場合和時間的正常排尿。
隨著嬰兒的生長及家長的訓練,
排尿逐漸得以控制一般在2周歲後正常兒童多數能獲得控尿,
特別是在白天。
尿失禁特別是夜間尿失禁在學齡前常是生理性的。
1.原發性尿失禁
反復將尿液排至床上或褲內(無論自主或非自主);②每週最少出現2次,
Advertisiment
並連續3個月以上;或因此對其玩耍、學業(對孩子來說指幼稚園和小學學習和活動)或其他重要的功能產生有臨床意義的影響和損害;以及該異常行為並非僅僅一些病理生理因素的直接影響,
如利尿劑、糖尿病、脊柱裂和驚厥性疾病等。
除非有明顯的先天性或後天性疾病可能為尿失禁的病因,
一般對7歲以內的兒童遺尿很少採取治療措施,
因為在這年齡之前的遺尿自愈的可能性很大。
2.繼發性尿失禁
患兒膀胱晝夜控制發育成熟後至少6個月,
再次出現遺尿者。
常與孩子出現精神刺激有關。
3.尿失禁
指尿液不自主從尿道逸出,
可能與逼尿肌儲尿功能有關,
如急迫性尿失禁,
也可能與尿道括約肌功能有關,
如壓力性或完全性尿失禁;下尿路梗阻或逼尿肌收縮無力所致的排尿障礙常導致充盈性尿失禁。
Advertisiment
尿失禁與遺尿的定義差異在於前者對尿失禁發生無特定時間限制,
而後者一般指熟睡以後出現的尿液逸出現象。
二 小兒尿失禁的防治
1.膀胱發育的控制
剛出生時為自主膀胱,
即並無自主意識排尿,
完全是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後逼尿肌自發收縮排空膀胱。
在出生後1年內,
膀胱感覺開始發育健全,
表現為憋尿時患兒有明顯不適的感覺,
而排空後有舒適的神態。
每天排尿的次數從剛出生時的每天20次逐漸減至每天10次左右,
並保持這種排尿狀況直至2歲左右。
2~4歲的學步嬰孩其真正的膀胱控制功能才開始發育,
大約18個月左右出現能控制膀胱的第一個表現,
Advertisiment
即能控制和適當延長憋尿時間。
由於排尿控制不但需要神經系統的發育成熟,
也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以配合其父母對其如廁能力的訓練。
如孩子能感覺膀胱漲滿或膀胱空虛,
或如需要能適當延長憋尿時間,
孩子即具備了良好的控尿能力。
控尿發育的最後一步是如需要的話,
能在任何時間內自主啟動排尿反射。
到4歲左右,
除自主啟動排尿外,
大多孩子能具備基本的控尿排尿能力。
一般來說,
排泄控制的發育次序:最先是夜間大便控制,
接著日間大便控制,
後來是日間控尿,
而最後才是夜間控尿。
學齡前(4~6歲)孩子的排尿訓練應該完成。
此時偶爾日間尿失禁並非少見,
多與孩子的決斷能力較差所致,
Advertisiment
孩子常不能判斷膀胱憋尿是否已經到極限,
最終因膀胱過度充盈誘發逼尿肌無抑制收縮而發生急迫性尿失禁。
隨著孩子心身方面的日益成熟,
控尿能力也將日益完善。
學齡兒童應該有良好的控尿能力,
並足以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
如仍反復出現尿失禁,
應及時就診作進一步檢查。
2.影響尿控的發育因素
由於尿控涉及成熟的決斷能力,
孩子必須有一定程度的行為成熟度。
任何一般發育的延緩都將影響到孩子尿控能力的發育。
與尿控相關的重要行為參數有注意力時間、關注單項事務和遵循說明的能力。
臨床中年幼孩童尿失禁最常見的原因是如廁訓練不當所致。
很多父母過早訓練孩子如廁,
Advertisiment
而有些還是僅僅是因為年幼末成熟,
並非異常發育。
還有些孩子因為行為問題造成如廁訓練失敗,
而尿失禁往往是孩子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之一,
如除尿失禁外,
可能還存在學習和相處等問題。
這些孩子可以先進行一定的行為治療,
或同時進行尿失禁治療,
也可等行為治療見效後再評估尿失禁的嚴重程度以決定是否對尿失禁作進一步治療。
如忽略整體行為治療單純注重尿失禁的治療很難起到明顯的療效。
某些有嚴重排尿功能障礙的患兒,
其嚴重的心理問題可能繼發於嚴重的尿床。
因尿床而產生的負罪感,
或因此受到父母的不適當懲罰,
常使孩子失去自尊而完全放棄控尿的能力。
有時很難判斷原發和繼發因素,
但是通過成功的控尿治療,患兒各方面行為問題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但是通過成功的控尿治療,患兒各方面行為問題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