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根骨頭的一側骨端凹陷呈臼狀和另一側突出呈圓形球體之間相互連接, 就形成了可以彎曲活動的關節。 它的周圍有關節囊、韌帶和肌肉, 使它保持骨骼的關節既可活動, 又不脫開。 如果關節失去正常的連接, 影響關節的活動, 就是脫位, 俗稱“脫骱”。 由於小兒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和關節囊較松, 骨骼尚未發育好, 所以容易脫骱。
幼兒時期最多見的是“橈骨小頭半脫位”。 往往在家長牽著小兒的小手走路時, 由於小兒走路不穩容易摔倒, 家長會突然拎起小兒的手臂;或者在給小兒脫衣時使肘過伸,
Advertisiment
還有一種在小兒中多見的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它的病因不是很明確, 可有家族史。 如不進行治療, 可以造成終身殘廢。 在早期, 該病沒有自覺症狀, 僅在檢查時可發現病兒兩側臀紋不對稱, 患側皺折增多及上移;如小兒仰臥于床上, 將髖關節和拎起, 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膝關節各屈曲900, 然後外展, 正常小兒兩側外展可至1500~160。 , 甚至膝部外側可與床面相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