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循環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一、心臟血管解剖特點

(一)心臟重量 小兒心臟相對比成人的重。 新生兒心臟重量約20~25克, 占體重的0.8%, 而成人只占0.5%。 1-2歲達60克, 相當於新生兒的2倍, 5歲時為4倍, 9準則時為6倍, 青春後期增至12~14倍, 達到成人水準。 除青春早期外, 各年齡男孩的心臟均比女孩重。

(二)房室增長速度 生後第1年心房增長速度比心室快, 第2年二者增長速度相接近, 10歲之後心室生長超過心房。 左、右心室增長也不平衡。 胎兒期右室負荷大, 左室負荷小而右心佔優勢。 新生兒期左、右室壁厚度為1:1, 約為5mm。 隨著年齡的增長, 體循環的量日趨擴大, 左室負荷明顯增加,

Advertisiment
左室壁厚度較右側增長為快。 6歲時, 左室壁厚達10mm, 右室則為6mm, 即1.6:1(成人2.6:1)。 15歲時左室壁厚度增長到初生時2.5倍, 但右室僅增長原來厚度的1/3。

(三)心腔容積 自出生至成人四個心腔容積發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如初生時心腔容積為20~22ml, 7歲時為初生時的5倍, 約為100~120ml, 青春期為140ml, 18~20歲達240~250ml為初生時的12倍。

(四)心臟位置與形態 小兒心臟的位置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 2歲以下幼兒心臟多呈橫位, 2歲以後隨著少兒的起立行走、肺及胸部的發育和橫膈的下降等, 心臟由橫位逐漸轉為斜位。 小兒心臟的形狀, 嬰幼兒期為球形、圓錐形或橢圓形;6歲後跟成人心臟的形狀相接近, 為長橢圓形。

(五)血管特點 小兒的動脈比成人相對粗, 如新生的動、靜脈內徑之比為1:1,

Advertisiment
面成人為1:2;冠狀動脈也相對比成人粗, 心肌供血充分。 大血管方面, 10~12歲前肺動脈比主動脈粗, 之後則相反。 嬰兒期肺、腎、腸及皮膚的微血管口徑較成人粗大, 故對以上器官的血液供給比成人佳。

二、心臟生理特點

(一)心率 年齡愈少, 心率愈速。 心率較快的原因是小兒新陳代謝旺盛, 身體組織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給, 但心臟每次搏出量有限, 只有增加搏動次數來補償不足。 另外, 嬰幼兒迷走神經未發育完臻, 中樞緊張度較低, 對心臟收縮頻率和強度的抑制作用較弱, 而交感神經佔優勢, 故易有心率加速。 , 少兒心率的正常值(參閱附表1)隨年齡而異, 而且次數不穩定, 因此, 應在小兒安靜時測定心率才為準確。 一般體溫每增高1℃, 心率每分鐘增加約15次。

Advertisiment
睡眠時心率每分鐘可減少20次左右。

(二)動脈血壓 其高低主要取決於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 小兒年齡愈小, 動脈壓力愈低。 新生兒血壓較低, 不易測定, 採用觸診法或皮膚轉紅法也只測到收縮壓的近似值。 新生兒收縮壓在53~71mmhg(7.05~9.44kpa)之間, 平均為65mmhg(8.65kpa)。 不同年齡的血壓不同, (參閱附表2)。 為便於推算, 小兒上肢血壓正常值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1歲以上收縮壓=80+(2×年齡)mmhg, 相當於104+(0.26×年齡)kpa, 舒張壓為收縮壓的2/3。 高於此標準20mmhg(2.6kpa)以上考慮為高血壓, 低於此標準20mmhg(2.6kpa)以上可考慮為低血壓。 正常下肢比上肢血壓約高20-40mmhg(2.6~5.2kpa)。 脈壓為收縮與舒張壓之差, 正常為30~40mmhg(4.0~5.2kpa)

小兒血壓受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 如哭叫, 體位變動, 情緒緊張皆可使血壓暫時升高。 故應在絕對安靜時測量血壓。

Advertisiment

(三)靜脈壓 其高低與心搏出量, 血管功能及迴圈血容量有關。 上、下腔靜脈血返回右心室受阻也影響靜脈壓。

靜脈壓一般3~5歲時為40~50mmh2o(0.39~0.49kpa), 5-10歲約為50~60mmh2o(0.49~0.58kpa)。 正常小兒坐位或立位時看不到飽滿的頸靜脈, 台稈到則提示靜脈壓高。 在右心衰竭, 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時, 或小兒哭叫、體力活動、變換體位時, 可以看到頸靜脈飽滿的體征, 即提示有病理性的或暫時性的靜脈壓升高。

(四)迴圈時間 小兒常用的迴圈時間測定方法為5%螢光素靜脈注射法。 正常嬰兒迴圈時間平均為7秒。 兒童為11秒。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則時間延長, 先天性心臟病中有右向左分流臂至唇的迴圈時則縮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