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感冒為什麼不提倡輸液?

隨著天氣轉涼, 門診感冒發燒的患兒也逐漸多了起來。 當孩子感冒發燒的時候, 有些家長總是會寄希望於輸液快速退燒, 但兒科醫生對此往往並不贊成, 為什麼醫生總是反對一感冒就輸液呢?

病毒感冒的病程一般約5~7天, 輸液只可緩解症狀, 並不能縮短病程。 大部分感冒為病毒性的, 目前也沒有特異性的抗病毒藥物。 如果醫生給予輸液治療細菌性☆禁☆感冒, 才在溶液中添加抗菌藥, 對病毒性☆禁☆感冒並沒作用。

之所以人們認為“輸液療效好”, 一是因為輸入靜脈中的成分絕大部分為生理鹽水或葡萄糖,

Advertisiment
可幫助機體補充大量水分或能量, 所以, 每次輸液後患者會感到“舒服”;二是輸液時藥液直接輸入到血管內, 隨血液迴圈被人體吸收, 減少了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效果也更直接。

但孩子一生病就輸液還有三大危害, 需要家長們予以足夠重視。

1.加重肺部負擔。 人體最窄處的毛細血管不超過10毫微米, 一旦輸液藥品微粒過大, 就會在血管內造成堵塞。 藥品進入血液後, 直徑大於毛細血管最窄處的顆粒都會被過濾出來, 停留在肺內。 長此以往, 可能致肺纖維化, 呼吸能力就會下降, 同時可能影響全身氧的供應。

2.產生耐藥性。 常輸液還有可能導致一種“輸液病”。 與口服藥物相比, 輸液的過敏反應概率更高、更易產生耐藥性, 導致以後再得同樣的病,

Advertisiment
若不輸液就不易治癒。

3.更易發生不良反應。 口服藥物通過消化系統進入血液, 過程比較緩慢, 造成的不良反應較輕, 一些可能引起不良反應的物質在消化道裡就被分解或過濾掉了。 當靜脈注射給藥時, 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迴圈, 作用又快又猛, 造成發燒、皮炎、皮疹等不良反應, 嚴重的甚至會導致休克或者死亡。

因此專家建議, 能吃藥就別打針, 能打針就別輸液;若孩子出現中低度發熱, 精神狀態比較好, 可以在家裡觀察;可使用溫水洗澡、溫水拭浴等物理降溫法説明降溫;當物理降溫效果不好, 孩子體溫超過38.5度時, 可給孩子服用退燒藥, 或根據症狀選擇相應的兒童感冒藥。

如何給孩子選擇兒童感冒藥?

1.咽痛、發熱、有汗時,

Advertisiment
可選用輔仁抗病毒口服液和解熱鎮痛藥輔仁對乙醯氨基酚;

2.咳嗽、痰盛時, 可選擇輔仁小兒清熱甯顆粒和輔仁氫溴酸右美沙酚口服溶液;

3.有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症狀時, 可用藥物輔仁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

注意事項:

緩解感冒症狀要儘量只吃一種藥, 針對症狀選擇含有相應治療成分的藥品;多個症狀同時出現時, 可針對症狀選擇含有相應治療成分的複方感冒藥;含有同類成分的不同感冒藥不要同時服用;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嚴格把握用藥量。

此外, 當孩子出現持續發熱, 伴隨精神狀態不好, 或咳嗽比較厲害, 或高熱(體溫在39 攝氏度以上)時, 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診治, 不要自行用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