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推拿好處一覽 推拿手法大公開

寶寶肌膚柔嫩筋骨不強, 腸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 抵抗力低下;與此同時, 寶寶的生長發育旺盛, 吸收快代謝快, 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厭食、便秘、腹瀉、肚子痛等症狀寶寶一年都能整上好幾回。 當寶寶出現這些症狀時, 不想依靠藥物治療手段, 媽媽不妨試試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有什麼特點?小兒推拿有什麼好處?小兒推拿如何操作?下面和小編一起來學習!


小兒推拿

什麼是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是以中醫辯證理論為基礎, 通過穴位點按推拿、調節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方式來改善兒童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一種保健、治療方式。

Advertisiment
小兒推拿是純綠色療法, 小兒推拿可達到部分藥物治療的功效, 避免寶寶過分吃藥帶來的藥品毒副作用, 還能增強寶寶機體的自然抗病能力, 預防病毒侵蝕和滋生, 達到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目的。 隨著現代人們健康理念的更新, 很多家長都開始信任和採用純綠色療法————小兒推拿, 目前, 該療法已成為國際兒童保健、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小兒推拿的特點有:

1、在經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經穴通聯的觀點, 小兒推拿通過對穴位的按摩, 達到刺激血液迴圈達到生理治療的作用。

2、每個人身上都有適應於推拿特點的穴位, 這些穴位大多集中於頭面及上肢部, 且穴位不僅是點狀,

Advertisiment
也有線狀和麵狀。 如前臂的三關穴和六腑穴都是線狀穴, 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 、心火、肝木、腎水諸穴皆為面狀穴。 特定穴位的點、線、面狀和分佈特色, 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為主的特點。

3、診斷中發展了腹診法, 治療上很重視歸經施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則。

4、在推拿手法方面, 強調以輕柔著實為主, 要求輕快柔和, 平穩著實, 適達病所, 形成了“按摩掐揉推運搓搖”小兒推拿八法為主的一整套小兒推拿手法和複式操作法, 適用於皮膚嬌嫩筋骨柔軟的低齡寶寶。

5、在臨床操作中, 小兒推拿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強調先頭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式;二是強調手法的補瀉作用;三是重視膏摩的應用和使用蔥汁、薑汁、滑石粉等介質進行推拿,

Advertisiment
這樣既可保護嬌嫩皮膚不致擦破, 又增強手法的治療作用。

小兒推拿法好處

小兒推拿適用物件一般為6個月-9歲的寶寶, 尤其適用於半歲-5歲的嬰幼兒。 9歲以上的寶寶也可使用此法, 但機體按摩的感知力會下降, 所以療程相對要長些。

小兒推拿是通過穴位補瀉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進行治療, 能調節胃腸蠕動, 改善胃腸道血液迴圈和淋巴回流, 加速消化液分泌, 促使炎症消散, 利於組織恢復。 其治療範圍比較廣泛, 如泄瀉、嘔吐、疳積、便秘、脫肛、發熱、咳喘、驚風、遺尿、肌性斜頸、斜視、小兒癱瘓等症, 適用範圍廣泛、療效奇特、無副作用、無痛苦, 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藥物療效, 避免寶寶吃藥帶來的副作用。

Advertisiment


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療法不但可以治病, 還可保健。 臨床實踐證明, 推拿可刺激寶寶腦部神經, 促進寶寶身體發育、健腦益智。

對小兒進行推拿時, 手法要輕快柔和、平穩扎實。 這種療法看似簡單, 實則內涵豐富, 不僅需要辨證造穴, 而且手法上有補有瀉, 講究頗多。 另外, 推拿以後, 家長還需在寶寶飲食、起居等方面多加注意, 配合推拿效果更顯著。

小兒推拿手法及穴位

1、肺經

位置:無名指螺紋面。

主治:胸悶、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約200次, 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2、脾經

位置:拇指螺紋面、拇指橈側緣。

主治: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疳積。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 沿拇指橈側緣直推約300次, 或直推拇指螺面約300次。

3、胃經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節或大魚肌外側緣。

Advertisiment

主治:腹瀉、嘔吐。

操作:直推300次。


小兒推拿

4、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緣。

主治:遺尿、尿赤。

操作:從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 推50次。

5、虎口

位置:手背側第一、二掌骨之中, 稍偏食指(即合穀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6、內八卦

位置:掌心勞宮穴四周。

主治:咳喘、嘔吐、腹瀉。

操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用運法50次, 掐3~5次。

7、二人上馬

位置:手背側小指與無名指指關節後陷中。

主治:牙痛、驚、腹痛、脫肛。

操作:掐3-5次, 揉30次。

8、六府

位置:前臂尺側緣(神門到少海)。

主治:發熱、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小兒推拿

9、三關

位置:前臂橈側緣(太淵穴到曲池穴)。

主治:發熱、惡寒、無汗。

操作:直推300次。

10、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主治:發熱、咳喘。

操作:按、揉50次, 或沿肩胛骨內緣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1、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脹、食積、嘔吐、腹瀉、疳積。

操作:指摩、掌摩約5-10分鐘;沿季肋向外分推。

12、龜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門之間(即長強穴)。

主治:腹瀉、脫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11、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脹、食積、嘔吐、腹瀉、疳積。

操作:指摩、掌摩約5-10分鐘;沿季肋向外分推。

12、龜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門之間(即長強穴)。

主治:腹瀉、脫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