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腰背部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腰背部

1、大椎

位置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

操作用中指端揉, 稱揉大椎。

次數30~50次。

主治發熱、咳嗽、項強。

臨床應用揉大椎有清熱解表作用, 主要用於感冒、發熱等症。 此外, 以屈曲的食、中指蘸清水

在穴位上提捏, 至皮下輕度瘀血, 對百日咳有一定療效。

2、肩井

位置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之中點, 肩部筋肉處。

操作用拇指與食、中二指對稱用力提拿, 稱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 稱按肩井。

次數拿3~5次, 按揉10~30次。

主治感冒, 發熱, 上肢抬舉不利等症。

臨床應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氣血、發汗解表、臨床常與"四大手法"配合,

Advertisiment
治療外感發熱、無汗

等症。 本法亦為治療的結束手法, 稱總收法。

3、肺俞

位置第三棘突下, 旁開1.5寸。

操作用兩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 稱揉肺俞;用兩拇指分別自肩胛骨內緣從上向下推動, 稱推

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次數揉50~100次, 推100~300次。

主治咳嗽, 胸痛, 胸悶等症。

臨床應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調肺氣、補虛損、止咳嗽, 多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 如久治不

愈, 加推補脾經以培土生金, 則效果更好。

4、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旁開 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 稱揉脾俞。

次數50~100次。

主治嘔吐, 腹瀉, 疳積, 食欲不振, 水腫, 四肢乏力等症。

臨床應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運化、祛水濕, 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 乳食內傷, 消化不良等症,

常與推脾經、按揉足三裡等合用。

Advertisiment

5、腎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 稱揉腎俞。

次數50~100次。

主治腹瀉, 遺尿, 下肢痿軟乏力等症。

臨床應用揉腎俞能滋陰壯陽、補腎益元, 常用於腎虛腹瀉或下肢癱瘓等症, 多與揉二馬、補脾

經、推三關等合用;下肢癱瘓, 多配合患側的推、滾、揉法, 以通經活血, 幫助患肢恢復功能。

6、脊柱

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 稱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稱捏脊, 每捏三下將背脊提

一下, 稱為捏三提一法。

次數推100~300次, 捏3~5次。

主治發熱, 驚風, 疳積, 腹瀉等症。

臨床應用捏脊能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 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 是小兒保

健常用手法之一。 臨床上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摩腹、按揉足三裡等配合應用,

Advertisiment
治療先天和後

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推脊柱能清熱, 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湧泉等合用, 並能

療腰背強痛, 角弓反張, 下焦陽氣虛弱等症。

7、七節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長強穴)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 分別稱推上七節骨和推下七節

骨。

次數100~300次。

主治泄瀉、便秘、脫肛。

臨床應用推上七節骨能溫陽止瀉, 多用於虛寒腹瀉、久痢等症。 臨床上常與按揉百會、揉丹田

等合用, 治療氣虛下陷引起的遺尿, 脫肛等症。 推下七節骨能瀉熱通便, 多用於腸熱便秘或痢疾等症。

8、龜尾

位置在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 稱揉龜尾。

Advertisiment

次數100~300次。

主治泄瀉, 便秘, 脫肛, 遺尿。

臨床應用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 本穴性平和, 能止瀉, 也能通便, 多與揉臍、

推七節骨等合用, 治療泄瀉、便秘等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