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經
【位置】 在拇指橈側緣,指尖至指根成一線.或拇指羅紋面.
【操作】醫者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同時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兒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患兒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稱為補脾經;將患兒拇指伸直,自拇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脾經;來回推之,稱為清補脾經.
【次數】 100~500次.
【作用】 健脾胃、補氣血;清濕熱、消食積、化痰涎.
【主治】體質虛弱、食欲不振、肌肉消受、消化不良、嘔吐、泄瀉、傷食、痢疾、便秘、黃疸、痰濕、咳嗽、便血及斑、疹隱而不透等症.
【臨床應用】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症多與推三關、捏脊、運八卦等合用.
Advertisiment
清脾經能清熱化濕、利痰止嘔.主治濕熱薰蒸、皮膚發黃、噁心嘔吐、腹瀉、痢疾等症.多與清天河水、清肺經、揉小天心、推小腸等清熱利尿法合用.
清補脾經能和胃消食、增進食欲.用於飲食停滯,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滯、吞酸納呆、腹瀉、嘔吐等症,常與運八卦、揉板門、分腹陰陽等合用.若濕熱留戀久而不退或外感發熱兼濕者,可單用本法治療,清補脾經20~30分鐘,至微汗出,效果較好.
2、胃經
【位置】 在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處.
【操作】 用拇指或食指自掌根推向拇指根,稱為清胃經;反之為補,稱補胃經.
【次數】 100~500次.
【作用】 清中焦濕熱、消食和胃、降逆止嘔、除煩止咳.
【主治】 噁心嘔吐、煩渴善饑、呃逆、噯氣、吐血衄血、食欲不振、腹脹、口臭、便秘等症.
Advertisiment
【臨床應用】清胃經能清中焦脾胃濕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咳.用於治療噁心嘔吐、呃逆、噯氣、吐血衄血、煩渴善饑、食欲不振等,多與清脾經、揉板門等合用.補胃經能健脾胃、助運化,常與補脾經、揉中脘、摩腹等配伍.
3、肺經
【位置】 無名指末節螺紋面.
【操作】 用推法,自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起推至指尖為清.稱清肺經;反之為補,稱補肺經.
【次數】 100~500次.
【作用】 宣肺清熱、補益肺氣、止咳化痰.
【主治】 感冒、咳嗽、氣喘痰鳴、自汗、盜汗、面白、脫肛、遺尿、大便秘結、麻疹不透.
【臨床應用】清肺經能宣肺清熱、疏風解表、止咳化痰.主治感冒發熱、咳嗽氣喘、痰鳴、鼻幹、鼻流濁涕等症.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運八卦等合用.補肺經能補益肺氣,主治肺氣虛損、少氣懶言、面白、自汗、盜汗、遺尿、脫肛、大便秘結等,配伍補脾經、推三關、揉二馬等.
Advertisiment
【揣釋】無名指屬於肺與三焦經.那麼手背是三焦經,掌面是肺經.
【文獻】《針灸大成》:肺經受風咳嗽多,即在肺經久按摩.
清·江筆花:“肺氣之旺衰,關乎壽命之長短.”
4、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緣.
主治:遺尿、尿赤.
操作:從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內八卦
位置:掌心勞宮穴四周.
主治:咳喘、嘔吐、腹瀉.
操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用運法50次,掐3~5次.
6、三關
位置:前臂橈側緣(太淵穴到曲池穴).
主治:發熱、惡寒、無汗.
操作:直推300次.
7、六府
位置:前臂尺側緣(神門到少海).
主治:發熱、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8、二人上馬
位置:手背側小指與無名指指關節後陷中.
Advertisiment
主治:牙痛、驚、腹痛、脫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9、虎口
位置:手背側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穀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10、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脹、食積、嘔吐、腹瀉、疳積.
操作:指摩、掌摩約5~10分鐘;沿季肋向外分推.
1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主治:發熱、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內緣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2、龜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門之間(即長強穴).
主治:腹瀉、脫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