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斜頸引發的次發性問題

當心斜頸症伴隨次發性問題

斜頭症(Plagiocephaly):

由於頸部之轉動受限, 嬰兒總是偏向固定之一邊平躺, 頭顱因重力變形而產生顱顏不正。 從頭頂觀之, 患側之前額骨與對側之枕骨變得較扁平, 患側耳朵也相對的後移。

[次頁標題= 導航短標題=]小兒斜頸引發的次生問題

患側下半邊顏面發育不良:

一部分嬰兒在新生兒期就有此症狀, 與斜頸同時出現;此可能與坐胎不正、患側臉面受壓迫有關。 但多數在斜頸出現後幾個月才漸漸顯露出來, 可能是因為頭向固定, 患側顏面骨和相關肌肉運動受限所造成之廢用性萎縮。

Advertisiment

姿勢性斜視:

因為長期歪著頭斜看世界, 眼球肌肉做不正之視野平衡代價運動而引起。 可見於年齡已大、沒有確切治療完善之斜頸病人。 目前大多數孩童都能獲得早期治療, 因斜頸而斜視之情況已很少見。

依照上述之特定症狀, 嬰幼兒肌性斜頸之診斷並不輕鬆。 如果幼兒有頭頸歪斜之斜頸症狀, 卻沒有前面所提之胸鎖乳突肌腫或緊縮的纖維帶, 且其頭頸向兩側自由轉動之幅度正常, 那麼就不是肌性斜頸。

及早診斷 早期複健

斜頸症是少數能得到完全根治的先天性疾病之一, 早期診斷早期複健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 如果複健不能完全治療痊癒者, 應儘快接受手術治療, 這樣對於臉部的平衡發育及端正頭部角度,

Advertisiment
避免頭部傾斜的後遺症, 才是最有助益的。 肌性斜頸如果不治療, 約五至七成的病人在六個月大時會自行痊癒, 只有一成的病人超過一歲時仍有症狀, 因此治療的方法為先做物理治療, 從出生後二個月內就開始做, 持續二或三個月, 如果症狀仍持續, 則考慮開刀治療。

嚴重者在出生約四至六個月內, 即應考慮手術切斷病變纖維化的胸鎖乳突肌。 因為臉部組織的成長和整個頭頸部的活動度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頸部自由轉動, 可使臉部的發育早一點回復正常速度。 嚴重的斜頸症太晚手術, 患側臉部的發育異常及頭部習慣性的歪斜, 常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如果在十一、二歲青春期開始後再手術,

Advertisiment
臉部骨架的異常, 就只有依賴顱顏整型才能挽救了。

Check!

必須開刀治療的3種情形

若有以下狀況則建議開刀治療, 此手術僅需時約三、四十分鐘, 即使對小嬰兒也不是太大的負擔, 而且很少有手術併發症, 可以采門診手術方式或住院一兩天。 術後兩星期開始做頭頸轉動及被動伸展之物理治療, 以避免胸鎖乳突肌斷端再癒合。 更重要的是藉持續之複健運動可矯正長期斜頸之慣性姿勢, 並加強患側其他肌肉之運動, 促進廢用性萎縮骨骼肌肉的恢復。

較大年齡兒童之斜頸姿勢往往已根深蒂固, 術後很難令其自我要求擺正頭頸, 除複健運動外, 可配製頸圈固定姿勢。 術後之複健治療至少需持續六個月, 亦需定期門診追蹤。

Advertisiment

1.持續胸鎖乳突肌縮短, 且伴有下半顏面發育不良的情形。

2.超過一歲時, 頭部轉向仍受限。

3.求診時已超過一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