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育壽老中醫的望診、切腹經驗是:大便溏瀉夾有泡沫, 色青或色淡綠,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金紹文老中醫認為:辨證宜首重望診, 既察神態、症狀、舌苔等整體情況, 尤重肛門顏色、皺褶和大便性狀等局部變化, 以此作為診斷的主要依據。 他的望診經驗如下:
熱瀉:伴有發熱, 面色紅赤, 舌紅苔黃或白而膩, 若苔薄者則濕熱較輕, 厚則濕熱較重。 肛門見腫脹色紅, 皺褶變粗, 如色紅紫, 皺褶粗而腫硬者, 為濕熱較重之象。 其大便急迫, 呈黃色, 或水樣, 帶有粘液, 氣穢熱臭, 小便色黃赤短澀。
寒瀉:每見畏寒, 面色灰白, 精神萎靡, 舌苔白或薄白膩, 脘腹膨軟;肛門皺褶潮粘;便下青色或淡黃、淡綠色, 帶有泡沫, 其味微腥, 小便清長。 臭, 鼻准帶紅, 腹部膨隆疼痛, 手心熱, 舌苔白膩或白糙;肛門周圍淡紅,
Advertisiment
脾虛瀉:可見面色FDE0白或萎黃, 神疲肢倦, 或四肢略腫, 腹脹而軟, 舌淡胖邊有齒痕, 舌苔薄白;肛門稍腫不紅, 有下墜感;大便溏薄, 帶有食物殘渣或乳片。
其次, 尿如米泔多為脾胃氣虛;皮膚乾枯, 面色灰滯, 精神倦怠, 舌紅少津, 肛門皺褶鬆弛下墜, 腹部凹陷, 腹壁鬆馳, 大便日行3~5次, 狀如鴨糞者, 則是津液大傷;精神極度倦怠, 額出冷汗, 四肢厥冷, 舌淡苔白, 腹凹如舟, 彈性消失, 脫肛不收, 便如稀水而不臭, 或淡綠色夾有殘渣者, 則為陽氣不足、脾胃虛寒之證。
老中醫還根據小兒腹瀉引起上齶各部位的顏色變化來推測腹瀉的寒熱虛實。 如齶前(位於上齶前部、門齒後部)、齶後(位於上齶部靠近咽喉處)均為深紅色,
Advertisiment
此外, 古代醫家還對人中、印堂等處的色澤變化, 作了較詳細的觀察, 指出, 人中色黃常屬傷食吐瀉, 色黑病情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