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為什麼容易發生脾胃不和?應如何調理?

中醫兒科最常見的病症之一是消化系統的疾病, 其造成的原因多為"脾胃不和", 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不愛吃飯是脾胃不和的表現。 其實脾胃不和不單是不愛吃飯, 還有一些其他症狀, 比如:食後易吐、肚子脹、打嗝、夜裡睡覺不安寧、哭鬧或者打滾等, 還有的表現為大便不調等等。 為什麼孩子容易發生脾胃不和的種種表現呢?其發生的原因與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密切相關。

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乃"稚陰稚陽"之體, 完全不同于成年人。 從呱呱落地開始, 其臟腑十分嬌嫩柔弱, 對外界適應能力差,

Advertisiment
五臟六腑處於成而未全, 全而未壯的狀態。 在這五臟六腑之中, 脾胃是最重要的, 因為只有飲食水穀消化吸收得好, 孩子才能發育得好, 生長的才壯實;所以中醫又將"脾胃"稱為"後天之本"。

同時, 小兒的病理特點表現為發病容易, 易於傳變, 如果家長缺乏育兒知識, 片面強調多吃、補養, 或添加輔食時不講究科學餵養;或過分溺愛養成吃零食、偏食的壞習慣;或貪涼飲冷過度;或恣食甜食及肥甘厚味, 再有, 患病後不注意脾胃的調護, 加之, 小兒飲食不會自調, 不知自節, 這種種原因都很容易造成脾胃不和, 而出現各種病症表現。

脾胃不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表現, 最普遍的症狀有厭食, 夜間睡眠不安寧, 肚子脹氣、嘔吐、打嗝、大便不調或幹或不消化稀溏。

Advertisiment
針對症狀的不同, 在應用中藥治療的同時可以採用日常飲食起居的調護, 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一旦出現脾胃不和的表現, 家長首先找一找原因, 如果是小嬰兒在添加輔食的階段應檢查自己的添加做法是否恰當, 如果存在問題要馬上調整好, 要按時、按量, 從單種開始逐漸增加品種, 並且要在添加一種新的輔食後維持5——6天, 讓孩子適應後再添加另一種。 您的孩子如果沒有出現脾胃不和的表現, 在添加輔食時同樣要這樣去做, 但每添加一種新輔食, 維持的時間可以適當的縮短, 家長一定不能操之過急。 如果小兒感冒發燒時, 應用抗生素一定要慎重, 不能自行使用, 要按醫囑,

Advertisiment
而且用量不能大, 時間不能長, 因為不少抗生素的副作用就是消化道的不適, 如果使用中藥也要注意, 因清熱解毒的藥物一般均屬涼性, 不能服用過量或時間過長, 否則也會傷及脾胃, 導致脾胃不和的發生, 患病及病後的飲食切記清淡。

如果孩子發生急性胃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一定要徹底治癒, 在原發疾病痊癒後, 要十分小心小兒的飲食, 先從稀、軟、易消化的食物開始, 吃熱乎的飯菜。 每次進餐應該"欠一口", 就是說不要吃"十分飽"。 這樣做有利於小兒脾胃功能恢復。

平常孩子不要吃過多的甜食, 更不能貪涼飲冷, 吃冰棒、甜飲料以及油炸食品。 因為這些都可以傷及小兒稚嫩的脾胃。 臨床有不少家長帶孩子來看病時都講到了"愛吃巧克力、愛吃霜淇淋、愛喝甜飲料,

Advertisiment
每天不正經吃飯"。

有的家長認為必須給孩子多吃肉, 這樣才有營養, 其實人體尤其是小兒的生長發育, 所需要的營養是均衡、全面的, 蛋白質固然需要, 而大量的維生素、纖維素、微量元素的攝入, 是十分必須的, 所以膳食搭配要科學、合理。 各種蔬菜、粗糧、水果都很有營養, 都應該適量的攝入。 現在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愛吃肉, 如果每天大魚大肉肥甘厚味不斷, 由於孩子的脾胃功能尚不完善, 消化不了, 最後導致脾胃不和, 消化功能紊亂, 反而影響了營養素的吸收, 影響了正常的生長發育。 要想讓孩子健康的生長, 避免脾胃不和, 必須從科學餵養, 合理膳食開始。

許多脾胃不和的孩子會表現出夜間睡眠不安寧,

Advertisiment
有時哭鬧, 有時打滾折騰, 也有的磨牙, 遇到這樣的問題時, 家長應該看一看孩子的被褥是不是太厚, 如果太熱小兒會睡不踏實;因為脾胃不和而厭食, 有些家長在睡前愛給孩子喝一瓶奶, 其實這樣做法不是正確的選擇, 由於原有脾胃不和, 消化機能差, 加之夜間入睡後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弱了, 吃進的東西積滯在中焦脾胃, 小兒就會"胃不和, 臥不安", 如果再有內熱相合, 就會出現磨牙、哭鬧等。

對於這類孩子家長要注意晚飯不要離睡覺太近, 睡前不要再吃東西;同時也要注意, 睡前不要做太劇烈的活動或過於興奮。 家長還應該平常注意摸一摸孩子的小肚子是不是脹氣, 如果有, 可以採用揉腹的方法, 將手掌按在肚臍上,按順時針、逆時針揉按各100次,這樣可以消除腹脹從而幫助孩子睡好覺。孩子的睡眠時間一般要定時,養成好的睡眠習慣,以上方法,都可以幫助家長改善或消除"夜哭郎"的情形。 

將手掌按在肚臍上,按順時針、逆時針揉按各100次,這樣可以消除腹脹從而幫助孩子睡好覺。孩子的睡眠時間一般要定時,養成好的睡眠習慣,以上方法,都可以幫助家長改善或消除"夜哭郎"的情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