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疳積的食療方法

疳積以神萎、面黃肌瘦、毛髮焦枯、肚大筋露、納呆便溏為主要表現的兒科病證。 多見於1~5歲兒童。 疳積多因飲食不節, 乳食餵養不當, 損傷脾胃, 運化失職, 營養不足, 氣血精微不能濡養臟腑;或因慢性腹瀉、慢性痢疾、腸道寄生蟲等病, 經久不愈, 損傷脾胃等引起。

乳食不節, 過食肥甘生冷, 傷及脾胃, 脾胃失司, 受納運化失職, 升降不調, 及成積滯。 積滯日久, 脾胃更傷, 轉化為疳。 脾胃虛寒薄弱, 則乳食難於腐熟, 而使乳食停積, 壅聚中州, 阻礙氣機, 時日漸久, 致使營養失調, 患兒贏瘦, 氣液虛衰, 發育障礙。 乳食不節與脾胃虛弱互為因果,

Advertisiment
積滯可傷及脾胃, 脾胃虛弱又能產生積滯, 臨床上多互相兼雜為病。

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蟲症也常為本病的原因。

疳症

(1)疳氣:形體略見消瘦, 而色稍萎黃, 食欲不振, 或食多便多, 大便幹稀不調, 精神不振, 好發脾氣。 舌苔膩, 脈細滑。 多見於本病之初期。

(2)疳積:形體消瘦明顯, 脘腹脹大, 甚則青筋暴露, 面色萎黃, 毛髮稀疏易落, 煩躁。 或見揉眉挖鼻, 吮指磨牙, 食欲減退。 或善食易饑、大便下蟲。 或嗜食生米、泥土等異物。 舌質偏淡, 苔淡黃而膩, 脈濡細而滑。 多見於本病之中期。

(3)幹疳:極度消瘦, 皮包骨頭, 呈老人貌, 皮膚乾枯有皺紋, 精神萎靡, 啼哭無力, 無淚。 或可見肢體浮腫。 或見紫癜、鼻衄、齒衄等。 舌淡或光紅少津, 脈弱。 多見於本病之晚期。

Advertisiment

積滯

(1)乳食內積:面黃少華, 煩躁多啼, 夜臥不安, 食欲不振, 腹部脹滿, 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 小便短黃或如米泔, 伴有低熱。 舌紅, 苔膩, 脈滑數, 指紋紫滯。

(2)脾虛夾積:面色萎黃, 形體較瘦, 困倦無力, 夜寐不安, 不思乳食, 腹滿喜伏臥, 大便稀糊。 唇舌淡紅, 苔白膩, 脈細而滑, 指紋淡滯。

積滯傷脾

(1)治則:消積導滯, 調理脾胃。

(2)處方:揉板門, 推四橫紋, 運內八卦, 補脾經, 分推腹陰陽, 揉中脘, 揉天樞, 按揉足三裡。

(3)方義:揉板門、揉中脘、分推腹陰陽、揉天樞消食導滯, 疏調腸胃積滯;推四橫紋、運內八卦加強以上作用, 並能理氣調中;補脾經、按揉足三裡以健脾開胃, 消食和中。

氣血兩虧

(1)治則:溫中健脾, 補益氣血。

(2)處方:補脾經, 運內八卦, 掐揉四橫紋, 揉外勞宮,

Advertisiment
推三關, 揉中脘, 按揉足三裡, 捏脊。

(3)方義:補脾經、推三關、揉中脘、捏脊溫中健脾, 補益氣血, 增進飲食;運內八卦、揉外勞溫陽助運, 理氣和血, 並加強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橫紋主治疳積, 配按揉足三裡調和氣血, 消導積滯。

其他:五心煩熱, 盜汗, 舌紅光剝, 陰液不足者, 宜推三關、揉外勞, 加清肝經, 補腎經, 運內勞宮;煩躁不安, 目赤多淚加清肝經;若有咳嗽痰喘, 加推肺經, 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補大腸;便秘者加清大腸, 推下七節骨。

另外可單用捏脊配合針刺四橫紋治療。 也有用板門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顯。

小兒疳積的食療方法

疳積, 又稱食滯、食積。 小兒一旦患有此病, 影響營養的吸收, 造成生長發育不良, 嚴重 者會合並其它症, 導致死亡。

Advertisiment
所以對小兒疳積的儘快治療, 顯得格外重要。 胃納減退, 噁心嘔吐, 吐出奶塊及食物, 腹脹而硬, 大便酸臭, 煩躁哭鬧, 苔白厚膩, 脈滑有力。 治宜消食導滯。

(1)二醜消積餅 黑、白醜各60克, 白麵500克。 將二醜炒香脆, 研成細粉狀, 與白麵調合, 加適量白糖, 焙製成每塊重3克的餅乾食用。 每服1~塊, 日3次。

(2)雞內金粥 雞內金6克, 幹橘皮3克, 砂仁1.3克, 粳米30克, 白糖少許。 先將前三味共研成細末, 然後與粳米同煮粥, 待熟時調入白糖。 溫服, 早晚各1碗。

(3)鵪鶉大米粥 鵪鶉1只, 大米適量, 調味料少許。 將鵪鶉處理乾淨, 切成小塊, 與大米同煮作粥, 調好味。 空腹溫熱食, 日2~3次。

(4)香薑子奶 丁香2粒, 薑汁1茶匙, 牛奶250毫升, 白糖少許。 將丁香、薑汁、牛奶同鍋煮沸, 去丁香, 加白糖, 溫飲。

(5)萊菔子散 萊菔子6克,

Advertisiment
焙乾研末。 用溫開水調服。

(6)五香散 芡實、扁豆、玉米、黃豆均炒熟各等份, 焙雞內金1/4份。 將五味均勻研成極細的粉末狀, 每服15~克, 溫開水送服, 日3次。 可連用1~2個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