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疾病:家長煎煮和服用中藥方法

小兒患某些疾病時, 經常需服中藥治療, 但如何煎煮和服用中藥也有一定的學問。 煎煮中藥時最好用砂鍋, 因為砂鍋受熱均勻, 而且不會使中藥的有效成分起化學變化。 也可用不銹鋼或搪瓷器皿, 但忌用鐵鍋, 這是因為鐵的化學成分不穩定, 可與中藥所含的多種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從而改變藥液的外觀和內在品質。  

煎中藥前, 先用冷水將中藥泡透, 一般需浸泡30分鐘。 煎中藥時, 要掌握好時間、水量及火候。 煎煮的時間和水量因藥物的性質不同而異。 清熱解表藥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 煮沸後10-20分鐘即可,

Advertisiment
故水量要放得少些, 水的液面只要高過藥即可。 滋補藥和雜類方藥, 需煎煮半小時, 水量要多放些, 沒過藥後, 再高出2-3釐米。 有些藥物為了充分發揮其藥效, 減少毒性, 須採取不同煎煮方法, 因此應按醫生或藥房交待的方法進行煎煮, 如先煎、後下或用紗布包好再煎等。 煎藥的火候也要掌握好。 藥液未煮開時用旺火, 煮開後改用文火, 並應經常攪拌。 每劑藥 應煎煮兩次, 兩次藥液倒在一起混勻, 分兩次服。 為小兒煎煮的藥液不宜過多, 應根據小兒的年齡控制藥液的多少, 一般學齡期兒童每次煎100-150毫升, 嬰幼兒為50-100毫升。  

中藥煎好後, 放到不冷不熱時服用叫溫服, 一般多採取這種方法服藥。 但也有一些病人需要冷服或熱服。 如消化不良、痢疾等腹瀉的病兒畏寒則需要熱服;外感風寒感冒時也需要熱服,

Advertisiment
熱服可助發汗, 解表退熱。 患扁桃體炎、腮腺炎、口腔炎、腦炎等熱性病時, 中醫往往使用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涼性中藥, 這類中藥冷服效果比較好。 這種溫藥熱服, 寒藥涼服的原則, 是根據疾病的寒熱性質而定的, 也是中醫治病的一個原則。 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 還可以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  

服藥時間應根據病兒的病情和藥物的作用來決定, 一般的中藥最好在飯後1小時服;補養藥宜空腹服, 以利於吸收;驅蟲藥應於早上空腹服, 可提高殺蟲效果;助消化的藥要在進食稍後再服, 以助療效。 一般來講, 服用中藥時只要按醫囑正確執行, 就能達到治療作用,

Advertisiment
而且也比較安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