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發燒別急著用退燒藥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 是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症狀。 正常小兒體溫可以波動於一定範圍, 如進食、活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等可使體溫暫時升高, 可達37.5℃甚至38℃。 目前, 不同年齡階段小兒體溫正常值沒有統一, 仍參考成人標準:腋下測量法36℃~37℃, 口腔測量法36.3℃~37.2℃;肛門測溫法36.5℃~37.7℃。 以口腔溫度為例, 37.5℃~38℃為低熱, 38.1℃~39℃為中等熱, 39.1℃~41℃為高熱, 41℃以上為超高熱。 人體最高的耐受溫度為40.6℃~41.4℃, 直腸溫度持續升高超過41℃, 可引起永久性的腦損傷;高熱持續在42℃以上2~4小時常導致休克及嚴重併發症;小兒發熱可引起驚厥等不良後果。

Advertisiment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正常反應, 對機體是有益的, 只有發熱過高才會產生不利影響。 存在以下情況考慮使用退熱藥物:(1)既往有熱驚厥史者, 體溫38℃時即可使用退熱藥物。 (2)發熱患兒, 無論發熱程度如何, 伴全身中毒症狀, 如精神差、哭鬧、食欲差、頭痛、噁心、嘔吐等。 總之, 孩子低熱時不主張使用藥物降溫, 當體溫超過38.5℃可酌情使用, 體溫超過39℃必須使用, 以確保孩子安全。

新生兒發熱有很多原因, 一般不使用退燒藥, 根據情況適當降低環境溫度、多喂水、物理降溫, 必要時需在醫生指導下處理或者住院檢查、治療。

家長採用“物理降溫”的方法為孩子降溫往往在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誤區, 引起一些不良反應, 現在介紹關於小兒“物理降溫”的一些方法:

Advertisiment

頭部冷敷:屬於局部冷療法。 適合體溫並不特別高的患兒。 方法是將毛巾用涼水浸濕後敷在患兒的前額部, 毛巾變暖後更換。 也可將水袋中灌上涼水, 枕在腦下。

溫水擦浴:屬於全身冷療法。 適合於體溫在39.5℃及以上的高熱患兒。 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溫水擦拭患兒的全身皮膚。 注意冰袋置於頭部減少頭部充血, 熱水袋置於足下以增加舒適感。 擦拭順序:側頸——— 肩部——— 上臂外側——— 前臂外側—手背;側胸——— 腋窩——— 上臂內側——— 肘窩——— 前臂內側——— 手心;頸下——— 肩部—臀部;髖部——— 下肢外側——— 足背;腹股溝——— 下肢內側——— 內踝;臀下溝——— 下肢後側——— 膕窩——— 足跟。 在腋窩、腹股溝、頸部、耳後等血管豐富的部位擦拭時間可稍長一些, 使皮膚微微發紅, 以助散熱。 胸部、腹部、後頸部、足心等部位對冷刺激敏感,

Advertisiment
禁忌擦拭, 以防止引起心率減慢或腹瀉。 出疹的孩子發熱不用溫水擦浴降溫, 以免損傷皮膚。

酒精擦浴:酒精具有揮發性, 擦浴時在皮膚上迅速蒸發, 吸收和帶走機體大量的熱, 並刺激皮膚血管擴張, 散熱效果較強, 適用於發熱較高的患兒, 但是對血液病患兒及新生兒忌用。 方法是用25%~35%濃度的酒精100-200毫升, 如無酒精亦可用白酒代替用溫水稀釋, 用小毛巾浸濕後擦拭患兒頸部、四肢、後背、手心等部位。 尤其重點擦拭腋下、頸部、腹股溝等血管豐富的部位。 注意對麻疹等出疹性疾病不宜採用酒精擦浴, 對於嬰幼兒應慎用, 新生兒禁用。 因為嬰幼兒皮膚更加薄嫩, 皮下毛細血管豐富, 皮膚體表面積相對較大,

Advertisiment
使用酒精浴可使皮膚吸收產生中毒症狀。 酒精擦浴時, 動作要輕柔, 不要將皮膚擦破。

在擦浴過程中要注意避風, 避免著涼, 隨時觀察面色、呼吸、脈搏以及精神狀態, 一般使體溫降到38℃即可, 過度降溫可導致體溫不升, 對疾病的恢復不利。

溫水浴:室溫不宜低於22℃, 關閉門窗, 水溫在37-38℃(手放入水中感覺不冷也不熱), 把大毛巾浸濕後, 包裹患兒或置患兒于溫水中, 15-20分鐘, 或根據體溫情況延長時間, 注意觀察面色、呼吸等情況, 做完後擦乾全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