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秋季腹瀉的治療方法

據廣醫第三附屬醫院兒科專家張費通介紹, 小兒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原體是輪狀病毒, 每年的發病高峰為10、11、12月。

呈散發或小流行, 經糞-口傳播, 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潛伏期1~3天, 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 4歲以上者少見。 起病急, 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無明顯感染中毒症狀。

病初1~2天常發生嘔吐, 隨後出現腹瀉。 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 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黏液, 無腥臭味。 常併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近年報導, 輪狀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個臟器, 可產生神經系統症狀,

Advertisiment
如驚厥等;有的患兒表現為血清心肌酶異常, 提示心肌受累。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 數日後嘔吐浙停, 腹瀉減輕, 不喂乳類的患兒恢復更快, 自然病程約3~8天, 少數較長。 大便顯微鏡檢查偶有少量白細胞, 感染後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 最長可達6天。

急性腹瀉的治療為:調整飲食, 預防和糾正脫水, 合理用藥, 加強護理, 預防併發症。

(1)飲食療法:由於腹瀉時營養需要量增加, 不宜限制飲食過嚴或禁食過久造成營養不良, 嚴重嘔吐者可暫時禁食4~6小時, 不禁水, 病毒性腸炎多有繼發性乳糖酶缺乏, 可改為豆類, 澱粉類代乳品。

(2)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按其臨床表現分輕、中、重度脫水, 治療上也分為口服補液及靜脈補液。

(3)藥物治療:秋季腹瀉一般無須抗生素;腸道微生態療法,

Advertisiment
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 常用雙歧桿菌;腸粘膜保護劑, 常用蒙脫石粉;避免用止瀉劑, 因為它有抑制胃腸動力的作用, 增加細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 對感染性腹瀉是很危險的。

(4)中藥治療:對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腹瀉, 可以抗病毒, 助消化之方劑辯證治療, 如健兒清解液含有菊花山楂、連翹、陳皮對感冒型腹瀉較為適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