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積食應如何正確解決


每到節假日各醫院兒科會驟增一些胃腸疾病的寶寶, 基本上都是以嘔吐、腹瀉、食欲不振、腹痛腹脹等症狀來就診。 為什麼寶寶會出現這樣的不適呢?這和寶寶節日期間的不良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節日期間, 長輩們都希望寶寶多吃, 飲食中往往少不了魚蝦肉蛋等高熱量食物, 不僅如此, 寶寶吃的零食也比平時多, 由於進食不規律或過量飲食, 超出了寶寶的消化能力, 導致寶寶出現積食。 那麼, 家長們節日期間該如何應對寶寶的積食情況呢?

寶寶的生理特點是脾常不足, 飲食不能自己節制,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未注意控制寶寶進食的數量和種類, 就會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受到影響, 致飲食不化, 停滯在胃脘。 就會出現腹脹、腹痛, 不想吃飯, 或者嘔吐, 腹瀉的症狀。

家長們居家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積食了?

寶寶患病前有過食或飲食不當的情況

不想吃飯, 肚子脹滿, 大便不成形, 穢臭, 或便秘

寶寶可有煩躁不安, 夜間哭鬧或嘔吐

口臭, 舌苔厚。

當孩子出現了積食的症狀, 家長們習慣性的會選擇一些消食化積的小藥, 但相信很多家長並不能很好的有針對性的選擇出市場上的常用藥, 殊不知中醫對於食積也是有分型的。 家長們可以通過“看”“聞”“摸”“問”巧妙分型對症選藥。

食滯脾胃

看:寶寶往往會有食欲不振, 乳嬰兒拒奶, 觀察嘔吐物和大便,

Advertisiment
多有不消化飲食物, 或有奶瓣。 觀察寶寶睡眠, 會很不安穩, 或者趴著睡。 舌苔白厚或者粘膩。

聞:嘔吐物或者大便酸腐臭穢, 口氣酸臭。

摸:摸摸寶寶的肚子多脹滿, 不喜歡被揉按。

問:問寶寶哪裡不舒服, 多會指肚子, 並會說噁心。 往往嘔吐後寶寶反而感覺舒服。

治療:消食導滯

應選擇具有消食作用的藥物, 中成藥可用保和丸、健胃消食口服液、四磨湯口服液等。

食積化熱

看:觀察寶寶的面部兩頰, 食積化熱多發紅, 大便多乾燥或燥結如球, 排便時比較費勁。 夜間同樣睡眠不安, 喜歡蹬被。 口唇紅或乾燥, 有的寶寶還會生口瘡, 舌紅, 舌苔黃厚。

聞:口氣熱, 晨起口臭明顯。

摸:摸摸寶寶的肚子, 也多脹滿, 手足心熱, 甚至會出現發熱。

Advertisiment

問:寶寶會說口渴, 喜歡喝水。

治療:消食導滯清熱

這個證型的寶寶既有食積表現, 又有化熱特點, 治療既要消食導滯, 又要注意清熱, 中成藥可選擇小兒化食丸, 小兒豉翹清熱顆粒, 王氏保赤丸等。

脾虛夾積

看:觀察寶寶的面色, 多發黃, 沒有光澤, 寶寶多比較瘦。 大便稀, 不成形, 加有不消化的食物。 睡覺時, 喜歡伏臥。 觀察舌頭, 舌色淡紅, 舌苔薄白, 微膩。

聞:大便酸臭, 無明顯口臭。

摸:寶寶的肚子大, 而且脹, 喜歡揉按。

問:寶寶平時就容易說肚子不舒服或者痛。

治療:這個證型的寶寶本身就脾虛, 或者經常生病服藥, 導致脾胃虛弱。 稍有飲食不當, 就容易積食。 治療既要健脾, 又要加強消食。 中成藥選擇小兒健脾化積口服液, 小兒腸胃康、啟脾丸。

Advertisiment

加強飲食護理

寶寶發生食滯, 飲食一定注意清淡好消化, 可以暫時吃粥和麵片等, 少進油膩和生冷食物。 適當減少飲食和奶量, 有助脾胃功能的儘快恢復。 待胃腸功能慢慢恢復後, 再恢復正常飲食。 並可配合一些食療和外治方法。

食療:

雞內金30g, 白糖適量。 研細粉, 每次服1-2g, 1日1-2次。

山藥、神曲、炒麥芽、扁豆、焦山楂各15g, 粳米200g。 前5味藥煮30分鐘, 去渣, 再放粳米熬煮成粥, 吃時加適量白糖即可。

外治療法

敷臍療法:用健脾貼敷臍, 每天1貼, 連貼3天。

推拿

捏脊:從尾骶到大椎穴沿脊柱兩旁連續捏3遍, 第4遍時每捏兩下提一下, 然後再捏2遍, 使局部皮膚潮紅、微熱。 並揉板門、清大腸、補脾各100次。 每天1次, 7次為一療程。

寶寶如果腹痛、嘔吐、腹瀉症狀明顯, 或者發熱,

Advertisiment
精神不好, 還是要帶寶寶及時到醫院就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