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糖尿病有何症狀?小兒糖尿病能治癒嗎?

小兒糖尿病, 多為第一型或需胰島素型糖尿病, 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內分泌代謝疾病, 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為主,

Advertisiment
引起高血糖及尿糖, 小兒易出現酮症酸中毒, 後期常有血管病變, 眼及腎臟受累。 5~6歲及10~14歲小兒多發病, 5歲以下小兒少見。 目前, 小兒二型糖尿病發病率再也提高, 胰島素敏感性降低, 胰島素分泌水準高於正常人。

小兒糖尿病發病原因

1、一般認為, 遺傳是小兒得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有人統計, 雙親中有一人患糖尿病, 子代的發病率為3%~7%;雙親均為糖尿病者, 子代發病率可達30%~50%。 此外, 環境因素、免疫因素被公認為與糖尿病發病密切相關。

2、病理生理。 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造成葡萄糖利用減少, 同時一些反調節激素如胰高糖素、腎上腺素、皮質醇、生長激素分泌增加, 促使肝糖原分解和糖原異生增加、脂肪分解和蛋白質分解加速,

Advertisiment
最終導致血糖升高、血滲透壓增高。

當血糖濃度超過腎閾值10mmol/L(180mg/dl)時, 導致滲透性利尿, 臨床出現多尿、多飲症狀, 糖尿產生, 嚴重者可出現電解質失衡和脫水。 另外, 脂肪分解加速, 游離脂肪酸過多, 最終酮體產生, 形成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

3、環境因素。 多年來不斷有報告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與多種病毒的感染有關, 如風疹病毒、肋腺炎病毒、可薩奇病毒、腦心肌病毒等感染後發生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報告。

總之環境因素可能包括病毒感染、環境中化學毒物、營養中的某些成分等都可能對帶有易感性基因者產生B細胞毒性作用, 激發體內免疫功能的變化, 最後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生。 環境因素極複雜在各地區各民族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病率的差異上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Advertisiment

另外嚴重的精神和身體的壓力和感染及應激能使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的差異上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嚴重的精神和身體的壓力和感染及應激能使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代謝發生明顯惡化, 應激可產生胰島素低抗和升高血糖, 使某些有易感性的人發生酮症酸中毒。

Advertisiment

小兒糖尿病前期症狀

1、起病較急。 約有1/3有患兒于起病前有發熱及上呼吸道、消化道、尿路或皮膚感染病史。

2、多飲、多尿、多食易饑, 但體重減輕, 消瘦明顯, 疲乏無力, 精神萎靡。 幼兒在自己能控制小便後又出現遺尿, 常為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3、易患各種感染, 尤其是呼吸道及皮膚感染, 女嬰可合併莓菌性外了且炎而以會陰部闖關為明顯的症狀。

4、長期血糖控制不滿意的患兒, 可于1~2年內發生白內障。 晚期患兒因微血管病變導致視網膜病變及腎功能損害。

小兒糖尿病臨床表現

小兒糖尿病症狀如發生于成年人,

Advertisiment
常有多食、多飲、多尿症狀, 其遠期併發症是微血管病變所致的眼、心、腎和神經系統損害。 嬰兒患糖尿病時, 多飲、多尿難以被發現。 幼兒患者因夜尿多而可出現突然的遺尿, 由於遺尿症在幼兒年齡階段相當普遍, 因此可能被家長忽視。 小兒遺尿症專科門診對尿床的患兒必作尿液常規檢查, 為的就是篩除隱藏在“遺尿症”中的幼兒糖尿病。

小兒糖尿病起病急, 一般在3個月內可被確診。 小兒糖尿病的致命危險是酮症酸中毒, 而不是微血管病變所致的遠期併發症。 患兒年齡越小, 酮症酸中毒的發生率越高。 酮症酸中毒常表現為多尿、嘔吐、腹痛、嚴重脫水、神情呆滯甚至發生昏迷。

小兒糖尿病分類治療

輕型

血糖低於150毫克%,病兒症狀不明顯。這種病兒極少見,可不用胰島素治療。只用飲食調節控制就能達到治療目的。

中型

病兒的症狀同成年人,表現為多食、多飲、多尿,並容易饑餓,消瘦(與成人糖尿病的肥胖正好相反),血糖一般在150-250毫克%

重型

是小兒糖尿病最常見的類型,也是最容易被忽略、被遺漏的類型,常常以急性發病的形式出現。發病時病兒只有短暫的嗜睡、噁心、嘔吐、腹疼、全身疼,很快出現昏迷,同時還出現脫水及酸中毒,病兒表現為呼吸深長,口唇櫻桃紅色,口中呼出爛蘋果氣味,皮膚發蔫。眼窩凹陷,脈弱,血壓下降。如不及時搶救,就會有生命危險。

糖尿病首先應查尿糖,但尿糖陽性並不都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是孩子吃了大量糖類食品、水果或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或輸入大量葡萄糖液而引起的暫時性糖尿。辨別的方法是檢查空腹血糖,即晨起吃飯前抽血化驗,如果血糖超過120毫克%,應認為有糖尿病。有條件的還可進一步做糖耐量試驗。正常情況下口服一定量糖,血糖出現先上升後下降的曲線,這是由於被吸收入血的糖很快被處理掉,從而使血糖水準恢復正常。患糖尿病時則不然,被吸收入血的糖不能很快被處理掉,呈現遲遲不下降現象。

重症糖尿病要送醫院搶救,患兒清醒後再按中型治療。對中型病兒主要使用胰島素治療。急性期使用普通胰島素較好,注射後0.5~1小時即可使血糖下降,2~3小時達高峰,6~8小時後效力消退。用量應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為防止胰島素過量引起的低血糖休克等副作用,每次餐前注射胰島素時應先燒尿糖。

燒尿糖的方法很簡單,完全可以教會病兒自己去作,具體方法如下:準備物品--玻璃試管1個,試管夾1個,酒精燈1個,滴管1個,班氏試劑1瓶。具體操作——在試管內加20滴班氏試劑,用酒精燈加熱至沸,再加2滴尿於試管內(使試劑與尿液比例為10:1),再煮沸2分鐘,待冷卻沉澱後觀察結果。結果觀察標準--藍色不變為陰性,胰島素不增加量或稍減量;綠色為(十)不加量;黃綠色 (++),不加或稍加量;土黃色為(+++),稍加量;磚紅色(++++),胰島素需加量。根據尿糖調節胰島素用量,急性期宜將尿糖控制在(十)左右,不要求完全陰性,否則不易觀察胰島素過量引起的低血糖休克。

對於用胰島素的患兒應隨時觀察有無低血糖休克的表現,早期症狀是蒼白、軟弱、頭暈、出汗、脈快、乏力。年長兒可自訴上腹不適,或震顫、複視、頭疼、嘔吐等,嚴重者出現半昏迷、癱瘓、大小便失禁,體溫低,脈快而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昏迷、抽風,甚至死亡。搶救低血糖休克,可直接由靜脈注入25%~50%的高濃度葡萄糖。糖尿病患兒應隨時攜帶糖果,出現低血糖症狀應馬上吃糖以應急需。

小兒糖尿病治療原則

小兒糖尿病98%是Ⅰ型糖尿病,而Ⅰ型糖尿病是某些原因致胰島β細胞破壞,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所造成必須用胰島素治療。

那麼小兒糖尿病的治療原則是:

①終生用胰島素治療;

②終生計畫飲食;

③運動鍛煉;

④加強教育培訓;

⑤心理治療;

⑥長期監測血糖。

小兒糖尿病運動與飲食

飲食控制

因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故飲食應能滿足小兒營養及熱量需要,維持血糖穩定,不應過度限制飲食,但應定時、定量進餐。

1、每日熱量:

1歲以內嬰兒每日460kj(100kcal)/kg計算,以後每3歲減4.2kj(10kcal),至15歲時每日290kj(60kcal)/kg。

2、熱能分配:

碳水化合物占50%,蛋白質20%,脂肪30%.

三餐分配:早午晚分別為1/5,2/5,2/5;或早餐占2/10,午及晚餐各占3/10,下午餐間及就寢前點心各占1/l00

3、為評價膳食是否合適可參考身長體重增長情況,血糖水準糖化血紅蛋白以

運動

經胰島素及飲食治療,糖尿病基本控制下原則上不限制運動,但注意運動時間以進餐1小時後、2~3小時內為宜,不在空腹時運動,運動後有低血糖症狀時可加餐。

患上小兒糖尿病兒童的自我救助:

孩子如果得了糖尿病還能上學嗎?糖尿病患兒完全可以正常上學讀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患兒不與其同齡人產生距離,只有這樣才能使患兒感到糖尿病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疾病,使他們建立正常生活的信心。家長千萬不要隨隨便便讓孩子休學,這樣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學業的損失,同時會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創傷。那麼,上學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上學的病兒應該學會自我注射胰島素,對於只需早、晚兩次胰島素注射的孩子,在校期間可以不用注射胰島素,這是比較理想的方案。如果中午也要注射胰島素,那麼在校期間孩子要自我注射,此時孩子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

其次,要學會低血糖的早期識別與急救方法,並隨身攜帶一些糖果或零食。當患兒出現饑餓感、虛弱、出汗、心慌等症狀時,提示出現低血糖反應,應馬上補充含糖食品或飲料。另外,由於糖尿病病人小便頻多,再加上運動出汗失水,所以,患兒上學時還要把水備足,以便及時補充水分。

第三,糖尿病兒童在上體育課時,儘量避免做劇烈的無氧運動,可在老師指導下,選擇強度低一些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在運動前應少量加餐,以免發生低血糖。此外,一定要注意足部保護,防止因皮膚破損、感染而導致糖尿病足。

第四,患兒應將自己的病情如實告知老師和同學,以取得老師和同學們的理解和幫助。此外,患兒還要隨身攜帶一張卡片,上面寫有自己姓名、家庭住址、家人聯繫電話、病情及用藥情況、就診醫院、主治醫師等相關資訊,以備不時之需。

在家庭護理方面,父母不要讓患兒有“與眾不同”的感覺,要多鼓勵糖尿病兒童融入集體生活,經常與其他小病友保持聯繫,或者參加一些專門為他們舉辦的一些活動如糖尿病夏令營,在這裡,孩子們不僅可以得到糖尿病專家的全方位指導,而且小病友們可以彼此交流控制糖尿病的經驗和體會,相互鼓勵和支持,這些都有助於他們成功地管理好自身的疾病。

小兒糖尿病分類治療

輕型

血糖低於150毫克%,病兒症狀不明顯。這種病兒極少見,可不用胰島素治療。只用飲食調節控制就能達到治療目的。

中型

病兒的症狀同成年人,表現為多食、多飲、多尿,並容易饑餓,消瘦(與成人糖尿病的肥胖正好相反),血糖一般在150-250毫克%

重型

是小兒糖尿病最常見的類型,也是最容易被忽略、被遺漏的類型,常常以急性發病的形式出現。發病時病兒只有短暫的嗜睡、噁心、嘔吐、腹疼、全身疼,很快出現昏迷,同時還出現脫水及酸中毒,病兒表現為呼吸深長,口唇櫻桃紅色,口中呼出爛蘋果氣味,皮膚發蔫。眼窩凹陷,脈弱,血壓下降。如不及時搶救,就會有生命危險。

糖尿病首先應查尿糖,但尿糖陽性並不都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是孩子吃了大量糖類食品、水果或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或輸入大量葡萄糖液而引起的暫時性糖尿。辨別的方法是檢查空腹血糖,即晨起吃飯前抽血化驗,如果血糖超過120毫克%,應認為有糖尿病。有條件的還可進一步做糖耐量試驗。正常情況下口服一定量糖,血糖出現先上升後下降的曲線,這是由於被吸收入血的糖很快被處理掉,從而使血糖水準恢復正常。患糖尿病時則不然,被吸收入血的糖不能很快被處理掉,呈現遲遲不下降現象。

重症糖尿病要送醫院搶救,患兒清醒後再按中型治療。對中型病兒主要使用胰島素治療。急性期使用普通胰島素較好,注射後0.5~1小時即可使血糖下降,2~3小時達高峰,6~8小時後效力消退。用量應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為防止胰島素過量引起的低血糖休克等副作用,每次餐前注射胰島素時應先燒尿糖。

燒尿糖的方法很簡單,完全可以教會病兒自己去作,具體方法如下:準備物品--玻璃試管1個,試管夾1個,酒精燈1個,滴管1個,班氏試劑1瓶。具體操作——在試管內加20滴班氏試劑,用酒精燈加熱至沸,再加2滴尿於試管內(使試劑與尿液比例為10:1),再煮沸2分鐘,待冷卻沉澱後觀察結果。結果觀察標準--藍色不變為陰性,胰島素不增加量或稍減量;綠色為(十)不加量;黃綠色 (++),不加或稍加量;土黃色為(+++),稍加量;磚紅色(++++),胰島素需加量。根據尿糖調節胰島素用量,急性期宜將尿糖控制在(十)左右,不要求完全陰性,否則不易觀察胰島素過量引起的低血糖休克。

對於用胰島素的患兒應隨時觀察有無低血糖休克的表現,早期症狀是蒼白、軟弱、頭暈、出汗、脈快、乏力。年長兒可自訴上腹不適,或震顫、複視、頭疼、嘔吐等,嚴重者出現半昏迷、癱瘓、大小便失禁,體溫低,脈快而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昏迷、抽風,甚至死亡。搶救低血糖休克,可直接由靜脈注入25%~50%的高濃度葡萄糖。糖尿病患兒應隨時攜帶糖果,出現低血糖症狀應馬上吃糖以應急需。

小兒糖尿病治療原則

小兒糖尿病98%是Ⅰ型糖尿病,而Ⅰ型糖尿病是某些原因致胰島β細胞破壞,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所造成必須用胰島素治療。

那麼小兒糖尿病的治療原則是:

①終生用胰島素治療;

②終生計畫飲食;

③運動鍛煉;

④加強教育培訓;

⑤心理治療;

⑥長期監測血糖。

小兒糖尿病運動與飲食

飲食控制

因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故飲食應能滿足小兒營養及熱量需要,維持血糖穩定,不應過度限制飲食,但應定時、定量進餐。

1、每日熱量:

1歲以內嬰兒每日460kj(100kcal)/kg計算,以後每3歲減4.2kj(10kcal),至15歲時每日290kj(60kcal)/kg。

2、熱能分配:

碳水化合物占50%,蛋白質20%,脂肪30%.

三餐分配:早午晚分別為1/5,2/5,2/5;或早餐占2/10,午及晚餐各占3/10,下午餐間及就寢前點心各占1/l00

3、為評價膳食是否合適可參考身長體重增長情況,血糖水準糖化血紅蛋白以

運動

經胰島素及飲食治療,糖尿病基本控制下原則上不限制運動,但注意運動時間以進餐1小時後、2~3小時內為宜,不在空腹時運動,運動後有低血糖症狀時可加餐。

患上小兒糖尿病兒童的自我救助:

孩子如果得了糖尿病還能上學嗎?糖尿病患兒完全可以正常上學讀書,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患兒不與其同齡人產生距離,只有這樣才能使患兒感到糖尿病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疾病,使他們建立正常生活的信心。家長千萬不要隨隨便便讓孩子休學,這樣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學業的損失,同時會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創傷。那麼,上學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首先,上學的病兒應該學會自我注射胰島素,對於只需早、晚兩次胰島素注射的孩子,在校期間可以不用注射胰島素,這是比較理想的方案。如果中午也要注射胰島素,那麼在校期間孩子要自我注射,此時孩子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

其次,要學會低血糖的早期識別與急救方法,並隨身攜帶一些糖果或零食。當患兒出現饑餓感、虛弱、出汗、心慌等症狀時,提示出現低血糖反應,應馬上補充含糖食品或飲料。另外,由於糖尿病病人小便頻多,再加上運動出汗失水,所以,患兒上學時還要把水備足,以便及時補充水分。

第三,糖尿病兒童在上體育課時,儘量避免做劇烈的無氧運動,可在老師指導下,選擇強度低一些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等),在運動前應少量加餐,以免發生低血糖。此外,一定要注意足部保護,防止因皮膚破損、感染而導致糖尿病足。

第四,患兒應將自己的病情如實告知老師和同學,以取得老師和同學們的理解和幫助。此外,患兒還要隨身攜帶一張卡片,上面寫有自己姓名、家庭住址、家人聯繫電話、病情及用藥情況、就診醫院、主治醫師等相關資訊,以備不時之需。

在家庭護理方面,父母不要讓患兒有“與眾不同”的感覺,要多鼓勵糖尿病兒童融入集體生活,經常與其他小病友保持聯繫,或者參加一些專門為他們舉辦的一些活動如糖尿病夏令營,在這裡,孩子們不僅可以得到糖尿病專家的全方位指導,而且小病友們可以彼此交流控制糖尿病的經驗和體會,相互鼓勵和支持,這些都有助於他們成功地管理好自身的疾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