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肌性斜頸一般治療方法

本病是小兒較常見的一種病症, 多在出生後或出生數日時發現頭部向一側偏斜, 頸部活動受限, 摸之發現患側頸部有梭狀硬塊。

在胎兒時期, 胎兒在子宮內因位置關係, 使一側胸鎖乳突肌受擠壓而致m液迴圈受阻, 致該側肌肉發生缺血性纖維變;或因分娩時胎位不正, 胎兒胸鎖乳突肌受產道或產鉗擠壓而發生血腫, 出生後該側胸鎖乳突肌發生攣縮, 致該肌縮短。

臨床表現:患兒生後出現頭部活動受限, 頭部歪向一側, 在患側頸部可捫及一梭形較硬腫塊。 隨病情發展, 患兒頭部向患側歪斜、前傾,

Advertisiment
顏面偏向健側, 逐漸出現兩側面部不對稱, 健側大, 患側小。 如不及時治療, 可致頸椎、胸椎發生側彎畸形, 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加重。

治療手法:本病按摩治療的原則是舒筋活血, 軟堅散結。

(一)方法1

1.讓患兒仰臥床邊, 頭向術者, 術者坐於床前, 一手托住患兒頸枕部, 使其患側頸部朝上, 另一手拇指或食、中、無名指在患側頸部按摩3—6min, 用力由輕到重, 反復進行, 促使腫塊消散。

2.輕柔地捉拿攣縮肌肉, 並撥筋3~6min, 再用拇、食指彈撥患處筋腱10~18次, 以利肌肉伸長、鬆弛。

3.術者用一手托住患兒頭部向後仰, 另一手扶住患側肩部牽拉5—6次後, 用扶肩之手的掌部外側面在患側頸部做快速滾法, 直到皮膚紅熱為度。

4.將患兒頭部向健側扳動及旋轉, 反復8—lO次。 注意在操作時應由輕到重,

Advertisiment
幅度由小到大, 且不可用力過度, 使頭旋轉超出正常活動限度。

(二)方法2

讓患兒仰臥床邊, 頭向術者。 術者坐於床前, 一手托住患兒頸枕部, 使其患側頸部朝上。 另一手拇指或者示、中、無名指在患側頸部按摩3—6min。 用力由輕到重, 反復進行, 以促使腫塊消散。 再輕柔地捏拿攣縮肌肉, 並撥筋3—6min;在用拇、示指彈撥患處筋腱10~18次, 以利肌肉伸長、鬆弛。

術者用一於托住患兒的頭部向後仰, 另一手扶住患側肩部牽拉5—6次, 用扶肩之手的掌部外側面在患側頸部做快速滾法, 直到皮膚紅熱為度。

將患兒頭部向健側扳動及旋轉, 反復8—10次。 注意在操作時應由輕到重, 幅度由大到小, 且不可用力過度, 使頭旋轉超出正常活動限度。

每日或者隔H1次,

Advertisiment
10次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

1.妊娠期經常檢查胎位, 發現不正時, 應及時糾正。

2.平H寸注意讓忠兒臉向健側旋轉, 睡覺、餵奶時用枕頭墊於患側, 以利矯正畸形。

3.按摩後, 患側頸部可放暖水袋, 水溫40℃左右為宜, 如用熔化的石蠟效果更佳, 以促進血液迴圈。

4.病程較長, 按摩連續半年以~l:無效者, 或年齡2歲以上者, 應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