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小寶寶突然不明原因的吵鬧, 大便時更明顯, 年輕的爸爸媽媽會很著急。 仔細檢查一下, 沒有發燒, 全身上下也沒有異常。 過了幾天, 在給寶寶換尿布時無意中發現寶寶肛門周圍紅腫, 外表很像一個癤子, 最後皮膚破潰, 膿液流出。 家長以為病該好了, 誰知破潰的傷口卻很難癒合, 有時從潰口還溢出少量糞便, 去醫院檢查才知道寶寶得了“肛瘺”。
臨床上小兒肛瘺並不少見。 國內外統計, 出生後6個月以內, 肛瘺和肛周膿腫發病者占小兒肛瘺的2/3;出生後3個月內發病率最高, 其中出生後1個月內發病者最為多見。
Advertisiment
小兒肛瘺不同于成人肛瘺, 有其獨特的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法。
傳統的中醫理論認為, 小兒肛瘺雖病位局限在肛門及肛周, 但是和患兒體質、全身狀況密切相關。 嬰幼兒在胎兒時受母體穢濁相傳, 尤其是濕熱之邪蘊積成毒。 出生後“氣血未充, 臟腑未實, 脾常不足”, 為稚陰稚陽之體, 此內伏濕熱胎毒必會在外邪引動後發出, 內外相招, 相合為病。 所以, 胎毒未清, 濕熱之毒內伏, 又受外邪侵襲, 內伏外發, 為小兒肛瘺的主要病因病機。
現代醫學認為, 肛瘺的直接病因是細菌感染。 除此之外, 嬰幼兒患病又與其生理特點有關:
1.小兒肛門、直腸生理結構尚未發育完全,
Advertisiment
2.小兒常因尿布皮炎, 刺激肛周皮膚, 致使毛囊、汗腺、皮脂腺感染, 形成肛周皮下膿腫, 與肛竇相通而形成肛瘺。
3.新生兒或嬰幼兒體內有一段時期雄激素水準較高, 導致皮脂腺特別發達, 一過性分泌旺盛, 易引起皮脂腺炎, 感染後形成肛周膿腫與肛竇相通。
4.新生兒免疫功能不全, 容易導致肛周感染, 形成肛瘺, 臨床觀察其好發月齡恰是其免疫功能薄弱期, 多於出生後6個月內發病。 嬰兒長到一歲多以後, 由於生理結構發育完善、自身免疫功能的提高, 旺盛的雄激素水準出現生理性下降,
Advertisiment
1.發病多在1歲以內, 甚至半歲之內。
2.發病部位多表淺, 深部膿腫不多見, 一般為單發。 發病部位以肛門兩側多見, 而且多為單純性直行瘺管, 很少出現複雜性肛周膿腫和肛瘺。
3.多見於男嬰, 與一過性的雄激素分泌旺盛有關。
4.大部分患兒經保守治療可治癒。
由於前述小兒肛瘺的解剖、生理特點, 隨著患兒的發育成長, 99%的小兒肛瘺能夠自愈。
成人肛瘺必須採取手術根治, 小小的孩子也要手術根治嗎?小兒肛瘺不宜過早手術, 宜採用中藥治療, 控制感染, 減少復發, 促其自愈, 儘量避免手術。
小兒患了肛瘺, 家長大多第一時間去兒童專科醫院求診,
Advertisiment
我們採用中醫中藥口服、外用治療, 療效顯著。 針對小兒肛周膿腫、肛瘺“胎毒未清, 濕熱之毒內伏, 內伏外發”的病因病機, 治療本病以清泄內伏之濕熱胎毒為主旨, 首選土茯苓、虎杖、金銀花、蒲公英等藥。 至於藥量, 應根據患兒月齡, 酌情增減。
小兒湯藥煎服法也與成人不同,
Advertisiment
治療期間, 如患兒已閉塞的肛瘺外口出現飽滿隆起, 下見膿皰, 周圍無明顯紅腫, 家長可自行用牙籤或縫針消毒後, 挑破瘺外口, 使膿液排出即可, 不需用力擠壓。 周圍外敷清熱消腫的“黃柏膏”, 宜少宜薄, 因為嬰幼兒皮膚嬌嫩, 膿液及藥膏的刺激, 易繼發皮膚濕疹。 如果紅腫範圍大, 患兒哭鬧頻繁, 需至醫院行切開排膿。
堅持中藥湯劑口服,保持病情穩定,肛瘺無紅腫流膿,瘺口閉合甚至凹陷,維持約8~12個月,就可停止治療。
如肛瘺反復感染,沒有自愈可能了,等患兒稍大些,到5~10歲時可行手術。由於嬰幼兒肛瘺基本都為單純性瘺道,且瘺管短,走向直而無迂回,內外口淺,很少出現複雜性肛瘺,可行肛瘺切開術或掛線治療,以開放引流,手術範圍不必過大,術後預後良好,出現併發症和術後復發的機會並不多。加之嬰幼兒處在生長旺盛時期,手術後組織修復迅速,一般2~3周就能完全癒合。
小兒肛瘺治療期間應如何調護?有何預防措施?小兒肛瘺治療期間,患兒、母乳餵養嬰幼兒的母親都應忌食魚、蝦、蟹等海腥發物,以及牛羊肉等辛辣炙之品,以防胎毒加重或病情纏綿不愈。病情穩定後,患兒仍要適當忌口。另外,對本病的預防也不容忽視:
1.提倡合理餵養,預防便秘及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瀉。
2.加強嬰幼兒肛門局部護理。每次大小便後應及時更換尿布,防止尿糞長時間浸漬肛門會陰部。換尿布時,應從前向後擦。觀察發現,一般向前擦可致肛門隱窩全部翻開,遇到腹瀉、紅臀的嬰兒,肛門較松,更易損傷。要多清洗,少乾擦,避免用粗糙的尿布抹拭肛門,適當用些爽身粉撲在皮膚皺褶處,保持會陰部乾燥。
3.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宜用暴曬或熨過的相對無菌的柔軟尿布。
堅持中藥湯劑口服,保持病情穩定,肛瘺無紅腫流膿,瘺口閉合甚至凹陷,維持約8~12個月,就可停止治療。
如肛瘺反復感染,沒有自愈可能了,等患兒稍大些,到5~10歲時可行手術。由於嬰幼兒肛瘺基本都為單純性瘺道,且瘺管短,走向直而無迂回,內外口淺,很少出現複雜性肛瘺,可行肛瘺切開術或掛線治療,以開放引流,手術範圍不必過大,術後預後良好,出現併發症和術後復發的機會並不多。加之嬰幼兒處在生長旺盛時期,手術後組織修復迅速,一般2~3周就能完全癒合。
小兒肛瘺治療期間應如何調護?有何預防措施?小兒肛瘺治療期間,患兒、母乳餵養嬰幼兒的母親都應忌食魚、蝦、蟹等海腥發物,以及牛羊肉等辛辣炙之品,以防胎毒加重或病情纏綿不愈。病情穩定後,患兒仍要適當忌口。另外,對本病的預防也不容忽視:
1.提倡合理餵養,預防便秘及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瀉。
2.加強嬰幼兒肛門局部護理。每次大小便後應及時更換尿布,防止尿糞長時間浸漬肛門會陰部。換尿布時,應從前向後擦。觀察發現,一般向前擦可致肛門隱窩全部翻開,遇到腹瀉、紅臀的嬰兒,肛門較松,更易損傷。要多清洗,少乾擦,避免用粗糙的尿布抹拭肛門,適當用些爽身粉撲在皮膚皺褶處,保持會陰部乾燥。
3.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宜用暴曬或熨過的相對無菌的柔軟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