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 稱肛門直腸脫垂, 是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於肛門之外。 這種病症在嬰幼兒期比較多見, 尤其是1~3歲的嬰幼兒。 脫肛反復發作, 可使肛門括約肌鬆弛, 導致其他併發症, 給患兒造成不良影響。 脫肛也是適合按摩治療的病症之一。
●脫肛的病因病機
產生脫肛的原因多見於以下幾種情況:
(1)長期患有易使腹內壓增高的病症:如便秘或腹瀉、咳嗽等, 使腹內壓常常處於增高的狀態, 迫使直腸脫出。
(2)小寶寶肛周組織薄弱:3歲以下的小寶寶, 支援直腸的組織比較軟弱, 尤其是長期腹瀉或者營養不良的患兒,
Advertisiment
(3)小寶寶發育缺陷:嬰幼兒骶骨彎較淺, 直腸呈垂直位, 故當腹內壓增高時, 直腸沒有骶骨的有效支持, 易於滑出肛門。
以上發病的原因常常是綜合作用而導致的病變。
按照中醫的理論分析, 脫肛屬於中氣不足範疇。 造成發病的原因是長期餵養失當、營養不良、慢性久病或體質衰弱兒, 都可脾氣不足、脾不升清、中焦氣機升降失司;加之大腸與肺相表裡, 久瀉久秘耗損大腸, 傷及肺氣, 肺失宣肅, 則使腹中氣機紊亂, 大腸失之溫照、升提之氣, 故而下陷。
●脫肛的診斷分型
(1)脫肛的診斷標準
其發病症狀表現為患兒具有排便時黏膜脫出甚至肛管脫出的症狀。 早期可以手推重定,
Advertisiment
常有咳嗽、便秘、腹瀉或哭鬧等症狀的患兒易導致脫肛。
(2)脫肛的辨證分型
①中氣下陷型:表現症狀為肛門直腸脫垂, 脘腹脹滿, 面色萎黃, 食欲不振, 經常便秘或泄瀉不止, 或排便溏秘不均, 舌淡苔白, 脈虛無力。
②脾肺氣虛型:表現症狀為肛門直腸脫垂, 體質虛弱, 易於外感, 動輒汗出, 腹脹納差, 便秘或溏, 面色淡白, 舌淡苔白, 脈虛無力。
(3)脫肛的治療原則
對脫肛病症的治療原則主要在於補益中氣、升提陽氣。
(4)脫肛的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
①將患兒置於仰臥位。 醫生將雙掌搓熱敷于患兒的小腹部, 從臍部至恥骨邊緣, 沿任脈進行提撚法。
②掌揉大腿內側,
Advertisiment
③將患兒置於俯臥位。 醫生用雙掌從背部到腰骶部沿足太陽膀胱經1、2側線進行掌揉法。
④點揉脾俞、腎俞、至陽、命門等穴。
⑤搓腰骶部, 至局部有溫熱感為宜。
⑥用指背在八謬穴部行輕拍法。
⑦將患兒置於正坐位。 揉點百會穴, 拿肩井。
加減手法
如患兒肛門周圍出現水腫, 可用拇指揉水分、孔最穴及手三裡、足三裡穴。
愛心提示
(1)要忌食生冷。
(2)忌食辛辣食物, 避免便秘。
(3)可配合健脾補中氣的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