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兒腦積水的原因
三、小兒腦積水的危害
1、小兒腦積水中醫偏方1.1、參苓地黃湯的做法
材料:黨參9-12克、熟地9-12克、茯苓6克、山藥9克、炒白術9克、覆盆子12克、玉竹9克、破故子6克、狗脊12克、甘草3克、紅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1.2、解顱飲的做法
材料:黨參9克、白術9克、甘草3克、陳皮5克、黃精9克、何首烏15克、龜板15克、生地9克(或用生地炭9克)。
用法:先熬龜板1小時,後下餘藥,煎三沸、去渣、混合後稍濃縮。 分6次服,日服3次。
Advertisiment
2、小兒腦積水穴位療法
2.1、針灸療法
均採取先針後重灸之法。 主穴必取,配穴據不同症型而選。 關元行補法,湧泉行瀉法,均於得氣後即出針;百會施平補平瀉法,留針1小時。 配穴亦於得氣後取針。 然後選穴施灸。 其中,百會、湧泉必灸。 用周氏灸架固定艾條,每穴均須灸完1支艾條,以穴區局部潮紅,不發泡為度。
Advertisiment
2.2、穴位貼敷療法
將適量黃柏研末,水調成糊膏狀,然後貼於兩足心即愈。 主要用於小兒囟腫,生下即腫者。
本方在許多醫籍中均有記載。 如《幼幼新書》:“秘要方,乃胎熱,用黃柏膏塗湧泉穴。 如陷,用半夏塗手心,此乃嬰兒腎受冷氣,邪幹於心,故令病生。 黃連、半夏皆為末,冷水調貼。 ”
Advertisiment
3.1、一般症狀
病嬰煩燥不安,嘔吐,疲倦。 多在出生後數周出現頭顱增大,一般多在3-5個月時才逐漸發現,也有出生時頭顱即增大者。 主要臨床表現是因顱內壓增高引起頭顱進行性的異常增大,與周身發育不成比例。 額部向前突出,囟門擴大隆起,顱縫增寬,頭頂扁平,頭髮稀少,頭皮靜脈怒張,面顱明顯小於頭顱,顱骨變薄,叩診呈“破罐音”。 晚期出現眶頂受壓變薄和下移,使眼球受壓下旋以致上部鞏膜外露,呈“落日狀”。
3.2、特殊症狀
因嬰幼兒骨縫未閉,顱內壓增高時,頭顱可以發生代償性擴大,因而在早期顱內壓增高症狀可以不明顯。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小兒腦積水的原因
嬰兒腦積水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後天性中最常見的原因莫過於化膿性腦膜炎引起的炎性粘連了;其次是外傷或腦血管病血液迴圈障礙或腫瘤、寄生蟲引起腦水通道阻塞。 近年腦膜炎日趨減少,後天性腦積水相應減少,倒是先天性畸形相對多見了。 如作磁共振,則不僅積水看得清楚,形成積水的原因,如小腦下疝畸形、中腦導水管閉塞、四腦室孔閉鎖、大靜脈畸形等分辨得明明白白。
先天性腦積水大約40%可自然靜止,靜止的病例中大約1/3者智力可接近正常兒童。 總之,這類患兒要積極求醫。
小兒腦積水的危害
腦積水會導致智慧障礙,可僅有輕度記憶力及計算力減退,常伴有遲鈍、淡漠、緘默等。 重者可呈”癡呆”。少數可有激動、易怒、哭笑無常、幻覺、”譫妄”等。
腦積水會導致行動障礙,常在精神症狀出現後逐漸開始,有起步困難,行走緩慢不穩。肌張力和腱反射常增高,反射陽性。有時呈現輕偏癱。
腦積水導致尿便障礙,尿便頻繁、失禁或困難,有時僅在晚期出現。
重者可呈”癡呆”。少數可有激動、易怒、哭笑無常、幻覺、”譫妄”等。腦積水會導致行動障礙,常在精神症狀出現後逐漸開始,有起步困難,行走緩慢不穩。肌張力和腱反射常增高,反射陽性。有時呈現輕偏癱。
腦積水導致尿便障礙,尿便頻繁、失禁或困難,有時僅在晚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