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腸套疊的症狀與護理方式

在門診, 碰到父母帶著陣發性啼哭及嘔吐的小寶寶來看診時,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寶寶的消化道有病了。 當經過問診及檢查後, 即使不像腸套疊, 我們還是要一再叮嚀患兒父母, 回家要觀察注意一些事項, 只因腸套疊是一個令醫師、父母都輕視不得的疾病, 它的診斷及治療具有時間性, 延誤診斷及治療, 常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腸套疊是小寶寶常見的腹部急症之一, 是寶寶的某段腸管凹陷入其遠端的腸管, 就好像收起單眼望遠鏡一樣。 腸套疊的發病年齡大都在5個月至1歲半, 80%的病例都在1歲以內,

Advertisiment
尤以5個月至9個月最常發生, 男嬰比女嬰多。 有些季節性的發作可能與某些病毒的流行有關。

單純腸套疊發生時, 凹入的腸段會使血管受壓, 使靜脈血和淋巴液發生鬱積, 致使腸壁腫脹, 甚至腸粘膜破裂, 造成出血。 如果套夾得更緊, 則腸壁動脈也會阻塞, 演變成腸子壞死、破裂, 造成腹膜炎。

令父母頭疼的是, 90%的腸套疊找不到明顯的發病原因(醫學上的“特發性”), 腹瀉、便秘、服用藥物、上呼吸道感染、腸胃過敏與結腸蠕動力增加都可能與之有關, 這就使預防腸套疊比較困難, 父母只能在平時多加注意與觀察。

腸套疊在臨床上最主要的症狀有三個:腹痛、嘔吐和果醬般血便。

當腸道前後相套, 造成部分阻塞時, 寶寶就開始產生陣發性腹部絞痛,

Advertisiment
顯得躁動不安、雙腿屈曲、有陣發性啼哭, 並常合併嘔吐。 當陣發性疼痛過後, 寶寶顯得倦怠、蒼白及出冷汗。 此時父母若沒有警覺或醫師也沒檢查出來, 幾小時後, 寶寶開始解出果醬般血便。 這是因腸管套牢後, 腸壁出血混著腸黏液所造成的血便, 這時如果再不及時就醫, 很容易造成腸壞死, 甚至腹膜炎。

所以, 當寶寶出現陣發性的腹痛啼哭及嘔吐時, 或是寶寶解出果醬般血便, 父母要立即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當然, 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如腸胃炎、便秘等, 但有經驗、警覺性高的醫師一定會幫寶寶檢查是否有腸套疊的可能性。 近年來腹部超聲波檢查已成為診斷腸套疊快速而正確的工具, 醫師還在超聲波的直視下以生理鹽水灌腸,

Advertisiment
或空氣壓力灌腸, 可使大部分的腸套疊復原。

中醫辯證認為:腸套疊引起腹部劇痛是由於血絡淤滯, 氣機運行失常所至。 如果灌腸後仍不能使這部分血運複常, 就會有再復發的可能性。

提醒父母注意:

1.未明確病因之前, 不可輕易用止痛藥, 以免誤診。

2.引起腸套疊的原因較多, 灌腸復位後要及時進行中醫調氣和血治療, 以防復發。

3.注意飲食衛生, 進食要定時定量, 勿過食生冷、寒涼之品。

4.注意保暖, 保護腹部勿受寒凍。

平時, 可以經常按摩寶寶腹部:讓寶寶仰臥, 家長將手心搓熱, 置於寶寶腹部, 順時針方向揉摩2~5分鐘, 然後掌心對準臍部作腹部振顫按摩1分鐘。 經常按摩可促進消化, 強健寶寶的腸胃功能。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