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綜合證, 多發于夏秋季節, 有時也稱"秋季腹瀉"。 根據病因不同, 本病又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前者是由細菌、病毒、黴菌及寄生蟲感染引起, 大便鏡檢查有較多的白細胞或紅細胞。 後者多見於嬰幼兒, 常有餵養不當的病史, 大便中含有不消化飲食物、脂肪球, 或糞糖原陽性。 臨床分為輕、中、重三型, 重型患兒, 每天腹瀉10次以上, 伴有明顯的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的表現, 須住院治療。 中醫學稱為"泄瀉"。
診斷要點: 大便稀薄或水樣便,
Advertisiment
西藥治療: 感染性腹瀉應積極控制感染, 可選用黃連素5~10毫克/公斤/日或新諾明50毫克/公斤/日, 口服。
中藥治療:1.傷食型
表現:腹脹腹痛, 瀉前哭鬧, 瀉後痛減, 大便臭氣很重, 矢氣較多, 口臭納呆, 常伴嘔吐。 舌苔厚膩, 脈滑。
中成藥: ①保和丸, 每次3克, 每日2次, 溫開水送服。 ②兒滯靈沖劑, 每次5克, 每日2次, 溫開水沖服。
食療: ①萊菔子9克, 雞內金6克, 淮山藥、白糖各適量。 將萊菔子、雞內金水煎取汁, 去藥渣。 將山藥研粉, 與藥汁一起煮粥, 調入白糖服食。 連服3~5天。 ②鮮胡蘿蔔2個, 炒山楂15克, 紅糖適量。 水煎服, 每天1劑, 分數次服用, 連服2~3天。
2.風寒型
表現:大便稀溏, 色淡多沫, 臭氣輕, 腸鳴腹痛, 或伴發熱、鼻塞、流清涕。
Advertisiment
中成藥: ①藿香正氣丸, 每次2~3克, 每日2次, 溫開水送服。 ②暑濕感冒沖劑, 每次5~10克, 每日3次, 開水沖服。
食療: ①防風3~5克, 藿香2~3克, 蔥白2莖, 白蔻1克。 加水共煎, 沸後10分鐘, 取汁去渣。 另用粳米 30克煮粥, 待粥將熟時, 加入藥汁, 煮成稀粥服食。 每天分2次服完, 連服3天。 ②藿香5克, 白蔻15克, 生薑2片, 水煎沸後10分鐘, 取汁代茶飲, 或加紅糖調味服。
3.濕熱型
表現:發熱或不發熱, 大便如水樣, 內有不消化食物, 色綠或黃, 或有少許粘液, 每天十餘次, 肛門灼熱, 小便量少色黃。 舌紅苔黃膩, 指紋紫。
中成藥: 葛根芩連片, 每次1~2片(每片重0.6克)每日3次, 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生苡米30克, 白頭翁15克, 高梁米、白糖各適量。 高梁米放鍋內爆炒, 取6克與苡米、白頭翁同煎取汁, 加白糖調服。
Advertisiment
4.脾虛型
表現:時瀉時止, 日久不愈, 大便稀溏或有不消化食物, 食後即瀉, 面色蒼白, 睡眠露睛。 舌淡苔薄白, 脈沉無力。
中成藥: ①小兒止瀉片, 每次3克, 生日2~3次, 溫開水送服。 ②參苓白術丸, 每次2克, 每日2次, 空腹時大棗煎湯送服。
食療: ①黨參6克, 茯苓9克, 大棗5枚, 炒米30克, 紅糖適量。 加水煮粥服食, 每天1劑, 分次服用, 連服2~3天。 ②雞內金1個, 淮山藥30克, 糯米適量, 雞內金和山藥炒香研末, 每次5克, 同糯米煮粥食, 每天1劑, 連續數劑。
5.脾腎陽虛
表現:久瀉不愈, 日輕夜重, 黎明更甚, 大便如水樣, 有不消化食物, 腹痛喜暖, 形體日見消瘦,
Advertisiment
中成藥: ①附子理中丸, 每次3克, 每日2~3次, 空腹時溫開水送服。 ②四神丸, 每次3克, 每日1~2次, 溫開水送服。 均可合用十味石榴丸, 每次3克, 每日3次, 溫開水送服。
食療: 栗子仁與白糖適量。 將栗子仁磨成粉, 煮成稀糊, 加白糖調勻喂服。 每天1~2次, 連服3~5天。
家庭自療:1.按摩:家長用左手固定患兒拇指, 右手拇指推患兒拇指橈側100~500次, 同法推食指橈側100~500次, 同法推食指橈側100~500次, 再揉足三裡50~100次。 讓患兒仰臥, 家長用四指(拇指除外)按順時針方向揉腹患兒中脘至臍中5~10次。 最後, 患兒俯臥, 家長用雙手提捏脊。
2.灸法:取關元、神闕、天樞、中脘、足三裡、脾俞穴, 按艾炷無瘢痕灸法操作。 每次選用2~3個穴位, 每穴每次施灸4~5壯, 每日1次, 5次為1療程, 注意以施灸部倍皮膚紅暈為度。
Advertisiment
3.刮痧:主刮脊柱兩旁, 臂內側直至肘窩、天樞、足三裡。 嘔吐加刮內關經穴部位, 腹脹加刮裡內庭經穴部位, 發熱加刮合谷、曲池經穴部位, 瀉甚加刮陰陵泉經穴部位。 操作方法, 輕刮以上各經穴部位3分鐘左右。
4.敷貼:①胡椒10粒, 研成細末, 撒于患兒臍上, 外用膠布固定。 每天1次, 連敷4~5天, 適用于脾腎陽虛型。 ②朱砂、白礬、樟腦、松香各等份, 分別研末, 再混合研勻, 裝瓷瓶內, 勿令洩氣, 2日後即融合成膏。 用時挑少許藥膏撚成綠豆大小, 置臍中, 以膠布覆 。 ③吳茱萸30克, 蒼術30克, 丁香6克, 胡椒30克。 用火焙乾研粉, 混合均勻, 裝瓶備用。 用時取藥粉2克, 用茶油或熱米湯拌勻敷貼臍部, 外用紗布封貼臍部, 每天1次。
5.熏洗:鬼針草30克煎湯,泡洗兩足,每日1次,連用3天。適用於消化不良。
5.熏洗:鬼針草30克煎湯,泡洗兩足,每日1次,連用3天。適用於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