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病是一種小兒常見病、多發病, 是多病源、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形狀改變為特點的一組疾病。 按病因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 感染性腹瀉又分為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嬰幼兒秋冬腹瀉即是一種病毒感染性腹瀉, 多由輪狀病毒所致。 輪狀病毒最早於1973年發現, 形如輪狀, 故命為“輪狀病毒”, 用電泳法分型為7組, 即A~G組。
秋冬腹瀉禍根——“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腸炎多發生於6個月至2歲嬰幼兒, 6月以下嬰兒因體內存在來自母體和母乳中的抗體, 一般少發病或病情輕。
Advertisiment
常由A組輪狀病毒引起, 發病高峰在10-12月秋冬季節, 其他季節和年齡段亦有散發病例。 感染後5天可測得血清特異性IgM抗體, 3周左右出現IgG抗體。 常見傳播途徑為消化道, 也可經空氣呼吸到傳染, 該病傳播快, 範圍廣, 傳染性較強。
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約2~3天, 主要侵犯近端小腸粘膜上皮細胞, 使小腸絨毛細胞脫落和(或)細胞結構破壞, 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 分泌增加, 導致滲透性腹瀉, 腸絨毛大量破壞, 腸蠕動加快, 又加重腹瀉。 輪狀病毒腸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自然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 也可在10天以上。 臨床以腹瀉、嘔吐、發熱為主要症狀。 嘔吐多為輕度, 多發生在起病初1-2天, 隨後出現腹瀉。 大多數患兒常伴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Advertisiment
對症下藥
由於患兒頻繁腹瀉、嘔吐, 食欲低下, 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 甚至電解質紊亂, 嚴重者危及生命。 因此建議家長, 一旦發現孩子有腹瀉症狀, 就應積極就醫, 防止脫水。 對輕中度脫水患兒給予口服補液即可, 而對腹瀉時間長或腹瀉嚴重脫水的患兒, 則需積極靜脈補液等治療。
那麼家長如何判斷小兒脫水程度呢?最簡單的情況就是孩子腹瀉後感覺口渴喜喝水, 即是脫水的危險信號。
Advertisiment
至今尚無特異的抗病毒藥物, 目前臨床主要是以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及對症治療為主。 輕者可口服補液鹽, 重者則給予靜脈補液糾正。 在腹瀉時, 多伴有腸道菌群紊亂。 臨床上建議服用一些微生態調節劑及粘膜保護劑。 微生態調節劑目的在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 重建腸道天然生物保護屏障, 如金雙歧/培菲康、媽咪哀、樂托爾等。 胃腸粘膜保護劑如思密達, 可縮短腹瀉病程。
家庭護理
Advertisiment
除了積極對症支持治療外, 患兒的護理工作也至關重要。 首先要合理調整飲食。 對於腹瀉患兒不必禁食, 只要患兒能吃、有食欲, 就鼓勵其進食。 母乳餵養的小嬰兒繼續母乳餵養, 而以奶粉餵養的嬰幼兒, 奶粉可沖得稀一些。 患兒反復腹瀉, 家長不免擔心這樣拉下去孩子受不了。 因此在孩子能吃的情況下, 就想盡辦法增加營養, 各種肉泥、魚片粥等紛遝而至。 這時需要注意的是, 飲食宜由少到多, 由稀至稠, 不宜過多過雜, 尤其油膩、過甜的東西, 以免加重腹瀉。 對腹瀉時間長的患兒, 建議改用特殊的去乳糖奶粉。
除飲食調整外, 還要注意飲食衛生。 一方面患兒的奶瓶奶嘴、湯勺等在每次用錢和使用晚都應該用開水洗燙,
Advertisiment
總之, 一旦孩子出現腹瀉症狀, 應及時就醫, 除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外,嬰幼兒秋季腹瀉過程中可合併中耳炎、肺炎,嚴重者還可併發腸套疊、肝腦綜合征、腦炎、心肌炎等,甚至導致嬰兒猝死,因此需在醫生的指導和幫助下安全度過這一時期。
除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外,嬰幼兒秋季腹瀉過程中可合併中耳炎、肺炎,嚴重者還可併發腸套疊、肝腦綜合征、腦炎、心肌炎等,甚至導致嬰兒猝死,因此需在醫生的指導和幫助下安全度過這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