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腹瀉的常見原因

小兒腹瀉是小兒最常見的多發性疾病, 許多家長一看見小兒腹瀉便緊張, 餵食小兒以抗菌素。 其實, 小兒腹瀉是一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有嬰兒的生理性腹瀉、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感染性腹瀉等等。

其病源有細菌、病毒、真菌等, 在治療上不能一概而論。

嬰兒生理性腹瀉:多見於8個月內小兒, 其外觀虛胖, 常有濕疹, 出生後不久即腹瀉, 大便次數多且稀, 但食欲好, 無嘔吐及其他症狀, 生長發育不受影響, 添加輔食後, 大便逐漸恢復正常。 生理性腹瀉是某些小兒的正常現象, 不屬病態, 無須用藥。

Advertisiment

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主要發生在2歲以下的小兒。 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大便次數增多, 稀或呈“蛋花湯”樣, 每日10餘次或更多, 輕症一般情況良好, 重症常伴發熱、嘔吐、食欲減低, 並可發生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症、低鈣血症、低鎂血症)等。 如四肢冰涼, 脈搏細弱或摸不到, 說明脫水已達到嚴重程度, 發生了休克可危及生命, 故應密切觀察病情, 特別注意四肢溫度與小便量。 此外, 如發現呼吸快, 說明有酸中毒, 可危及生命, 應立即送醫院兒科救治。

感染性腹瀉:主要由細菌、病毒導致, 正常人腸道有100-400種細菌, 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機體健康情況下有害菌並不致病, 反而與有益菌相互制約, 互相協調, 維持正常微生態平衡,

Advertisiment
還能阻擋外襲菌的入侵, 從而維護機體的健康。 可一旦環境變化或長期應用抗生素, 有益菌就會被抑制, 其數量急劇減少或消失, 有害菌增多, 腸內菌群發生混亂, 導致腹瀉不愈及繼發真菌性腸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