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原理
小兒膿包瘡俗稱“天皰瘡”, 是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 嬰幼兒和兒童最易感染, 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 主要表現是膿皰, 膿皰壁薄如紙, 一碰就破, 破了就流水結痂, 並向周圍蔓延。
1.小兒皮膚嬌嫩, 角質層不完備, 洗擦時很容易破損, 為細菌的停留入侵造成機會。
2.小兒穿的衣服、衣領及扣紐過厚過硬,
Advertisiment
3.小兒膿皮疹多見於與鼻腔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護理人員接觸者, 如果發現有這種情況例如母親鼻部帶菌, 應給隔離或滴鼻消滅帶菌狀態, 戴口罩和洗手也是必要的。
4.小兒皮膚皺褶的地方, 容易潮濕積垢, 為細菌繁殖提供方便。 因此, 護理新生兒時不可不注意。
二、病理特點
兒膿包瘡是由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化膿性疾病。 病原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 本病在早產兒或營養不良的新生兒中多見。 傳染源來自母親、保姆或病菌污染尿布。 炎熱潮濕季節發病率高。 發病常見於生後四至十天。
經常發於手臂、下肢或尿布區以及皮隔皺折部位。
Advertisiment
三、治療方法
1.取氯黴素注射液1克, 2%龍膽紫12毫升, 兩藥混合備用。 先用淡鹽水或溫開水清洗膿液, 再用棉簽蘸氯黴素龍膽紫溶液搽患部, 每日3-4次, 3天為一個療程。 一療程後如未痊癒, 可再用一個療程。
2.一般應用75%酒精拭擦皮膚患處進行消毒, 再用藥棉棍或消毒的細針將膿疤挑破, 吸幹液體。 液體會不斷滲出, 要注意多次吸幹, 塗上2%龍膽紫藥水, 不使感染面擴大。 對周圍的皮膚用酒精擦拭(每次餵奶前)保持清潔。
Advertisiment
3.輕症一般以外治為主。 病初僅有少數膿皰, 宜將表皮刺破, 用消毒藥棉吸去液體, 塗2%紫藥水或塗上新黴素桿菌肽油膏;患處四周的皮膚須每隔2-3小時用75%的酒精消毒1次。 結痂部位, 要先用1:1000高錳酸鉀液沖洗後再揭去痂皮, 塗些紫藥水。 保持小兒的清潔衛生, 衣服的清潔衛生和皮膚清潔乾爽。
4.膿包瘡是小兒最常見的由化膿球菌引起的一種皮膚病。 大多為葡萄球菌引起, 可誘發急性腎小球腎炎。 搽氯黴素龍膽紫溶液, 有明顯療效。
5.膿包瘡過多, 全身應用抗菌素(青黴素、紅黴素、慶大黴素等)和抗組胺藥,
Advertisiment
6.患病的小兒, 其衣服、尿布等應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烈日下曝曬被褥;嬰幼兒的生活用品要經常消毒、洗曬, 並自備一套, 單獨使用;要注意經常給小兒洗澡換衣服, 剪指甲;防止皮膚損傷。
7.新生兒膿包瘡一經發現應立即隔離和就醫。 病情輕者可以肌注青黴素或口服抗菌素。 較重的膿包瘡, 大多在頭面、胸背有四肢皮膚上, 有豌豆大小的皰疹, 內含微渾液體, 皰疹膨脹到一定程度時可自行潰破, 稱為天皰瘡。 處理時除局部皮膚患處塗藥外, 還應肌肉注射青黴素,
Advertisiment
四、預防措施
小兒膿包瘡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 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 嬰幼兒及兒童最易感染, 好發於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主要症狀為膿皰, 皰壁薄如紙, 破了後會流水結痂, 並向周圍蔓延。 此病應以預防為主, 注意環境及個人衛生則可以避免。
1.是新生兒娩出後, 如果體表胎脂過多過厚, 應當用棉球蘸石蠟油將其輕輕擦去, 特別是腋下要擦掉, 以免脂類氧化成脂肪酸刺激皮膚。
2.是應給小兒穿著寬鬆的棉布睡衣, 不要裸身直接包裹在繈褓裡, 以避免皮膚與皮膚緊貼,造成局部潮濕而導致細菌侵入繼發感染。
3.是要給小兒勤洗澡和勤換內衣,每次洗澡後要注意拭幹頸部、耳後和腋下等部位,既保持小兒皮膚乾淨又保持相對乾燥。
4.是天熱時不要包得過嚴,紮得過緊,以免出汗多、潮濕而誘發膿包瘡,同時可避免新生兒悶熱綜合症。
5.注意皮膚衛生,兒童內衣要勤洗勤換,特別是夏季應勤洗澡、剪指甲。
6.生了痱子或瘙癢性皮膚病,應及時治療,避免細菌感染。
7.對體弱兒童及老人應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
8.幼稚園發現此病,應立即隔離消毒,並對工作人員加強衛生教育。
9.治療本病主要是外用殺菌藥物,認真搽藥,不能搔抓,以減少膿液滲出或擴散。
10.如伴有發熱(膿瘡可能導致小兒腎炎),要給予抗生素治療。 以避免皮膚與皮膚緊貼,造成局部潮濕而導致細菌侵入繼發感染。
3.是要給小兒勤洗澡和勤換內衣,每次洗澡後要注意拭幹頸部、耳後和腋下等部位,既保持小兒皮膚乾淨又保持相對乾燥。
4.是天熱時不要包得過嚴,紮得過緊,以免出汗多、潮濕而誘發膿包瘡,同時可避免新生兒悶熱綜合症。
5.注意皮膚衛生,兒童內衣要勤洗勤換,特別是夏季應勤洗澡、剪指甲。
6.生了痱子或瘙癢性皮膚病,應及時治療,避免細菌感染。
7.對體弱兒童及老人應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
8.幼稚園發現此病,應立即隔離消毒,並對工作人員加強衛生教育。
9.治療本病主要是外用殺菌藥物,認真搽藥,不能搔抓,以減少膿液滲出或擴散。
10.如伴有發熱(膿瘡可能導致小兒腎炎),要給予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