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退熱“火候”很重要

把握退熱“火候”

體溫37.5℃~38℃為低熱, 39℃以上為高熱。 發熱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所產生的一種反應。 這種反應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 從而有利於小兒的正常成長發育。 發熱的熱型及規律, 也有助於幫助醫生做出病因診斷, 比如午後潮熱盜汗, 可見於結核病。 因此, 一般發熱時見熱退熱, 反而不利於病情觀察。 因此, 一般的輕至中度發熱無需做退熱處理, 只要注意居室通風與合理休息, 適當補充水分、鹽分、糖分、維生素等便可。 但是體溫達到39℃以上就必須用藥。

退熱方法的選擇

對於高熱患兒, 除了藥物降溫外,

Advertisiment
可應用物理降溫。 特別是當患兒體溫上升過快, 神志不清, 無從給藥之時, 易造成多汗虛脫時, 物理降溫非常必要。 具體方法是:①用35%~50%的酒精洗擦上、下肢兩側及背部, 重點為腋下、腹股溝, 為時約2~4分鐘, 以達退熱目的, 但要避免擦胸腹。 ②冰袋敷於頸項、頭頂、腋下、腹股溝等處。 兩者均需等半小時後測體溫以觀其效。 顯然, 物理降溫相對較為溫和, 而藥物降溫效果切實。 當物理降溫效果不佳時, 也需實施藥物降溫。 至於給藥途徑, 肌肉注射退熱較之口服為快, 可酌情選用。 方便小兒應用的鼻滴劑及塞肛的外用栓劑都有較快的退熱效果。

退熱藥物的選擇

乙醯氨基酚具有與阿司匹林相類似的較強退熱效果, 而且副作用較小,

Advertisiment
成為目前臨床上最受歡迎的退熱藥。 百服甯、泰諾林、必理通之類均為其製劑, 其中的口服液及滴劑, 尤其適用于兒童。 退熱藥都有較大的副作用:刺激胃黏膜, 破壞食欲, 使胃潰瘍加重甚至出血, 引起胃腸長期少量出血並由此而導致缺鐵性貧血;引發血液疾病;損害肝臟和腎臟;嚴重過敏反應者, 表現為剝脫性皮炎合併肝腎中毒而致死, 因此, 在選用時要特別注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