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時期年齡越小, 體溫調節功能越差, 故體溫極易波動而發熱。 高熱指體溫在39℃以上, 是小兒同一症狀的多種疾病臨床的表現。
遇到小兒高熱時, 首先要判斷病情輕重。 發熱的高低、長短與病情輕重一定成正比。 當病兒高熱聚起, 精神狀態良好, 哭聲響亮, 常屬於輕症, 可能是病毒感染, 如流感、皰疹性咽喉炎。 當高熱病兒精神萎靡, 反應力差, 面色蒼白, 常屬於重症, 大多是由於細菌感染, 如中毒性菌痢、化膿性腦膜炎、中耳炎以及其他嚴重的感染, 如貽誤診斷, 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高熱伴寒戰, 常見於泌尿道感染、敗血症、瘧疾;高熱伴多汗時,
Advertisiment
一般認為發熱是人體調節內外環境溫度異常的一種反應, 以抵抗疾病對人體的侵襲, 對感染的機體是有益的。 在診斷未明確以前盲目用退熱藥物, 迅速降溫, 有可能造成錯誤診斷並影響藥物療效的判斷和預後, 故不宜使用降溫“治療”法。 而做父母的懼怕高熱的後果, 認為發熱就必須退熱。 權衡降溫治療的利弊,
Advertisiment
遇到小兒高熱時, 首先要注意保持室內通風, 解開患兒衣服, 達到散熱目的。 遇到高熱抽風時, 不要大聲呼叫、拍打搖晃患兒, 如患兒全身發熱, 頭向後仰, 不要用力彎曲患兒或把患兒摟在懷裡, 應把患兒放在床上, 不要枕枕頭, 頭歪向一側, 免得影響呼吸。
物理降溫宜緩不宜急, 適用于高熱達39℃以上者, 或診斷不明, 神志不清, 無從給藥時, 或外界溫度過高致熱者。 可試用各種物理降溫方法:①冷水浸濕毛巾或冰袋, 敷前額、腹股溝、腋下等處20分鐘, 不宜重複施行;②35%-50%酒精擦浴四肢、頸、胸背約2-4分鐘, 擦畢裹在毛巾被或棉被中;③冷鹽水灌腸,
Advertisiment
藥物降溫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口服退熱藥的首選退熱劑, 仍為阿司匹林, 劑量為每歲0.06克, 每日3-4次, 但對有哮喘病史、出血傾向和水痘的病人慎用。 目前國外有人主張小兒退熱劑為撲熱息痛, 劑量為10-15毫克/公斤/次, 作用可維持6小時, 但偶可引起粒細胞減少、溶血性貧血、低血糖等副作用, 應慎重, 3歲以下小兒最好不用。 對有發熱驚厥史、年齡小於2歲的患兒, 必要時給予鎮靜劑, 防止驚厥復發, 可用魯米那3毫克/公斤/次, 每日2-3次維持量, 直至熱退後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