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麻痹症有哪些症狀?

到目前為止, 小兒麻痹症仍然是醫學上的一道難題, 以如今的醫療水準無法做到百分百的康復治療, 現在能做的便是儘早地治療, 不至於讓病情惡化。 那麼, 父母們需要對小兒麻痹症的症狀有一定瞭解, 才能及時發現寶寶患病。

小兒麻痹症潛伏期是8-12天, 臨床上可分為多種類型:隱性☆禁☆感染、頓挫型、無癱瘓型、癱瘓型。 症狀的發展也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前驅期、癱瘓前期、癱瘓期、恢復期以及後遺症期。

前驅期

前驅期主要症狀有多汗、發熱、食欲不振等, 部分寶寶會出現噁心、頭痛、便秘、咳嗽、腹瀉等, 一般情況下會持續1-4天。

Advertisiment

癱瘓前期

經過了前驅期之後便進入了本期, 少部分寶寶在前驅期症狀消失後幾天再次發熱進入本期, 還有一部分寶寶沒有出現過前驅期的症狀而是直接出現本期症狀。 癱瘓前期主要症狀有高熱、頭痛、多汗、煩躁不安等。 在出現這些情況且無法判斷寶寶病因時, 一定要及時就醫。 通過檢測會發現, 腦脊液出現異常, 呈細胞蛋白分離現象。 如果寶寶在3-5天後退熱, 那便屬於無癱瘓型, 如果病情沒有得到控制, 繼續發展下去, 那麼一般在癱瘓前12-24小時內會出現腱反射改變。 最開始是淺反射, 之後發展為深腱反射抑制, 因此, 早期發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癱瘓期

癱瘓期出現在癱瘓前期之後, 一般在發病後的2-7天或者出現第二次發熱的1-2天后出現不對稱性肌群無力或遲緩性癱瘓,

Advertisiment
並且隨著發熱的程度加重病情直到退熱後癱瘓不再發展。 根據病變的部位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脊髓型

此種類型最為常見。 主要表現在弛緩性癱瘓、腱反射消失、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 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 如累及頸背肌、膈肌、肋間肌時, 還會伴有梳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

2.延髓型

延髓型又稱為球型, 這種類型比較少見。 主要是因為大腦神經中樞受損, 身體各部位神經調節遇到障礙。 比如呼吸中樞受損時, 會出現呼吸不暢、呼吸停止的情況;血液運動中樞受損時, 血壓和脈率會發生變化。

Advertisiment
以上兩者均屬於致命性病變。

3.腦型

這種類型也很少見。 通常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昏迷、嗜睡等, 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

4.混合型

此種類型綜合了以上幾種類型的表現。

恢復期

通常在癱瘓後的1-2周便會逐漸從肢體遠端開始恢復, 多數患者在八個月內便可完全恢復, 比較嚴重的患者一般需要6-18個月或更長時間。

後遺症期

如果在癱瘓期間, 出現肢體受累的情況, 那麼嚴重受累的部分肢體神經功能不能恢復, 會造成肢體畸形。 其中一部分患者在感染後數十年, 會發生進行性神經肌肉軟弱、疼痛, 受累肢體癱瘓加重的情況, 這稱為“脊髓灰質炎後肌肉萎縮綜合征”, 病因還沒有得到解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