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兒黃疸面面觀(附圖)

在寶寶出生2~3天后, 皮膚一般會出現黃疸, 大部分在半個月後就會消退, 所以對於黃疸基本不需過於擔心。 不過如果是連續的黃疸不退而且有加重的跡象, 同時寶寶出現精神不好、哭鬧增多、體重下降等情況時, 就不可再掉以輕心了。

簡單來說, 就是寶寶的生理性黃疸無須擔憂, 病理性黃疸則要高度重視。

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首先來確定一下“黃疸”的概念。 人體內膽紅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膚、眼睛鞏膜的黃染稱作“黃疸”, 膽紅素是人體內紅細胞衰老死亡後的產物, 如果膽紅素過多, 超過了肝臟的處理能力,

Advertisiment
肝細胞對膽紅素的處理能力下降, 膽紅素不能排出體外, 就會引起黃疸。

在一般情況下, 黃疸是出現疾病的徵兆, 不過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卻是非病理狀態, 是由特殊的生理特點引起的, 主要是由於紅細胞破壞增多和新生兒肝臟尚未發育成熟, 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有限, 所以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會出現黃疸, 4~6天達到高峰, 足月兒10~14天消退, 早產兒2~3周後消退, 在此期間, 小兒除黃疸外一般情況良好, 食欲佳, 無其他異常情況, 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 預後良好。

不過, 如果新生兒黃疸出現以下情況之一, 則要考慮是否為病理性黃疸:

1 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 黃疸程度深, 進展快, 即在一天內就加深很多;

3 黃疸持續時間長或消退後又重新出現。

Advertisiment

病理性黃疸是疾病的表現, 要及時治療。

在不能確定是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時, 請及時就醫, 以免耽誤病情。

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 因為餵養母乳而出現, 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 原因尚不十分明瞭, 其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過後黃疸繼續加重, 膽紅素可達10~30 mg/dl, 如果繼續哺喂母乳, 則黃疸會在高水準狀態下持續一段時間後才開始緩慢下降, 如停止哺喂母乳48小時, 膽紅素會明顯下降50%, 若再次哺喂母乳, 則膽紅素又見上升。

母乳性黃疸可分為早髮型和遲髮型, 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特點是容易被忽視, 因為其出現時間及高峰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似,

Advertisiment
不過其膽紅素的最高值會超過生理性黃疸。 遲髮型母乳性黃疸的特點是經常在生理性黃疸之後緊跟著發生, 與生理性黃疸重疊且持續不退, 亦可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加重。

早髮型黃疸與遲髮型黃疸的比較

 早髮型

 遲髮型

 黃疸出現時間

 生後2~3天

 生後7~14天

 黃疸高峰時間

 生後4~6天

 生後2~3周

 黃疸消退時間

 兩周

 生後4~12周後

黃疸患兒在停止母乳餵養2~3天后, 如果黃疸出現明顯下降, 借此基本可確診母乳性黃疸, 3天后無明顯降低者, 可排除母乳性黃疸恢復母乳餵養, 縱然膽紅素再次輕度上升, 也不會比以前高。

母乳性黃疸較輕者無需特殊處理, 較重者可暫停母乳餵養2~3天, 改用其他乳製品, 必要時可以與光療配合。 暫停期間宜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

Advertisiment
以保持乳汁分泌, 待黃疸減輕或消退後再繼續母乳餵養。

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 不需要特殊的藥物治療, 對嬰兒的生長發育並無多大影響, 患兒體重增加正常, 因此家長盡可放心, 不必帶著孩子反復去醫院求治。

感染性黃疸

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 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 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 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 其他感染如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 細菌感染則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

感染性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 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與成人所患的病毒性肝炎有很大區別,

Advertisiment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體常常為乙型肝炎病毒, 屬慢性病例且不易治癒, 常發展為肝硬化, 肝腹水, 治療較為困難,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則不是這種情況。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的發病率並不是很高, 多為宮內感染的繼續, 病原菌來自母體, 多數為巨細胞病毒, 少數為乙肝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等。 原蟲(如弓形蟲)和細菌亦可引起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但較為少見。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的主要臨床症狀是黃疸, 表現為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或消退後又重新出現, 其他症狀如嘔吐、腹脹亦可出現, 大便由黃色變為淡黃, 尿色變深, 肝臟出現腫大, 化驗血會發現膽紅素升高(以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 穀丙轉氨酶升高(少數病例無變化), 經過加強護理和適當治療後,黃疸逐漸消退,症狀好轉,食欲改善,大便變黃,肝臟縮小到正常範圍,病程約4~6周,對生長發育無影響。少數重症者黃疸日趨嚴重,大便呈陶土色、油膏狀,小便如濃茶,肝臟腫大明顯,病程較長,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預後不良。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60%~70%都可治癒,轉為肝硬化或死亡者較少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宜給予綜合性治療,要注意合理的營養,補充維生素、能量合劑以加強護肝治療,短期內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減輕黃疸,中醫稱新生兒黃疸為“胎黃”,治療以茵陳為主,中成藥茵梔黃注射液靜脈輸液療效較好。

TIPS:

如何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嬰傳播至關重要,對於孕婦在乙肝急性期或恢復期所生的嬰兒,應該在出生後24小時內、3個月和6個月時各注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一次,每次0.5~1ml/kg,可使嬰兒乙肝感染及攜帶率大幅度下降,如果產婦乙肝表面抗原呈陽性,那麼新生兒在出生後15分鐘內即肌肉注射乙肝疫苗30μg,以後在1個月和6個月時各接種一次乙肝疫苗,每次30μg,這樣能達到70%的保護率。

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引起,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出生後1~2周或3~4周又再次出現黃疸,並且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做一次B超檢查即可確診。

不論是何種原因,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較差,除了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還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平時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一旦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馬上及時送醫院診治。

面對寶寶的黃疸不要緊張也不要著急,是生理性的自然會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緊時間治療,平時注意仔細觀察,精心護理就可以了。(文/秦繼先)

經過加強護理和適當治療後,黃疸逐漸消退,症狀好轉,食欲改善,大便變黃,肝臟縮小到正常範圍,病程約4~6周,對生長發育無影響。少數重症者黃疸日趨嚴重,大便呈陶土色、油膏狀,小便如濃茶,肝臟腫大明顯,病程較長,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預後不良。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60%~70%都可治癒,轉為肝硬化或死亡者較少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宜給予綜合性治療,要注意合理的營養,補充維生素、能量合劑以加強護肝治療,短期內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減輕黃疸,中醫稱新生兒黃疸為“胎黃”,治療以茵陳為主,中成藥茵梔黃注射液靜脈輸液療效較好。

TIPS:

如何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嬰傳播至關重要,對於孕婦在乙肝急性期或恢復期所生的嬰兒,應該在出生後24小時內、3個月和6個月時各注射高效價免疫球蛋白一次,每次0.5~1ml/kg,可使嬰兒乙肝感染及攜帶率大幅度下降,如果產婦乙肝表面抗原呈陽性,那麼新生兒在出生後15分鐘內即肌肉注射乙肝疫苗30μg,以後在1個月和6個月時各接種一次乙肝疫苗,每次30μg,這樣能達到70%的保護率。

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引起,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出生後1~2周或3~4周又再次出現黃疸,並且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做一次B超檢查即可確診。

不論是何種原因,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後較差,除了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還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後防止敗血症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平時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一旦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馬上及時送醫院診治。

面對寶寶的黃疸不要緊張也不要著急,是生理性的自然會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緊時間治療,平時注意仔細觀察,精心護理就可以了。(文/秦繼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