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孩在幼稚園膽小不願與人交流怎麼辦

各位媽媽再寶寶成長階段發現寶寶在幼稚園不願意與別人交流, 媽媽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媽媽可以進入星寶寶童書瞭解寶寶認生知識, 更好的呵護寶寶的健康。

兒童由於缺乏獨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經驗, 在離開父母, 獨自面對陌生人的時候, 會產生焦慮。

焦慮症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 根據雙生子研究, 同卵雙胞胎的共病率是24%, 異卵雙胞胎的共病率是15%。 此外, 直系親屬中有社交恐懼症的, 兒童患社交恐懼症的概率比直系親屬中無社交恐懼症的高10倍之多。 可見, 生物遺傳因素是導致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原因之一。

Advertisiment

除此之外, 後天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如果兒童早期生活在一個敏感、家庭關係緊張的氛圍中, 如父母經常吵架, 婆媳關係(奶奶和媽媽)不和等, 都會讓孩子產生自我退縮、封閉的防禦機制, 進而推廣到以後害怕面對所有陌生人。 此外, 父母, 特別是母親對孩子的限制越多, 孩子越容易形成“行為抑制”的氣質, 在陌生人面前保守、躲避。

兒時的社交恐懼症會對其成人後的社交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儘管有研究表明, 社交恐懼症與智商沒有相關性, 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有社交恐懼症的人, 會被同事或上司認為“難以溝通”、“沒有團隊精神”等, 影響職場的發展。

對於兒童社交恐懼症的治療, 主要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兩種方式。

Advertisiment
前者主要是改變導致社交恐懼的先天生理因素, 後者則側重於社會因素。 藥物治療有副作用, 需要在醫生的嚴格指導下進行。

心理治療主要採用系統脫敏療法, 即先確立恐懼等級, 例如和父母在一起為0, 和陌生小朋友在一起遊戲為100, 然後從在父母陪同下遠遠看其他小朋友玩耍開始, 逐步推進到在父母陪同下靠近其他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說話、一起做遊戲……一直到在沒有父母陪同下能和其他小朋友做遊戲, 當每一階段的恐懼感逐漸降低後, 進行到下一階段, 逐漸“脫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