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坐馬桶尿尿”的小茉莉
事情大約從3個月前開始。
本來已經徹底摘掉紙尿褲的小茉莉, 突然不肯正常如廁, 每次問她要不要小便, 都搖頭拒絕, 但轉眼就會尿濕褲子。 有時眼見她憋不住夾著腿半蹲下來, 嘴上卻說著“不要”, 等媽媽把她抱到馬桶上, 小內褲往往已經被尿濕了……
明明之前已經知道坐馬桶小便,
Advertisiment
3個月以來, 因為尿褲子, 小茉莉沒少挨訓。 但事情不但沒有任何改觀, 相反, 在媽媽的頻繁提醒下, 小茉莉對坐馬桶越來越排斥。 有時媽媽剛剛靠近, 還沒來得及問她“要不要尿尿”, 她就已經大聲回答“我不要”, 還憤怒地命令媽媽“快走開”!
面對女兒越演愈烈的尿褲子行為, 和日益暴躁的壞脾氣, 茉莉媽媽很焦慮:“本來大小便已經可以自己坐馬桶解決, 並且我準備開春就送她上小托班, 誰知道現在一夜回到解放前。 怎麼才能讓她恢復正常呢?”
我懂得她的焦慮。 孩子的一些“倒退行為”總是會令媽媽抓狂, 這似乎意味著, 我們之前幫他養成好習慣的所有努力都付諸東流了。
Advertisiment
其實, 當孩子出現行為倒退, 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如何讓他們恢復正常, 而是搞清楚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比如小茉莉, 之前明明已經知道尿尿要坐馬桶, 現在我們要弄清楚的是, 為什麼她在最近幾個月裡有尿卻不肯坐馬桶, 非得要憋著?
關於“肛欲期”, 你瞭解多少?
小茉莉當然沒得什麼古怪毛病, 她只是在學習如廁的過程中, 身心發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佛洛德把這個階段稱為“肛欲期”。
根據佛洛德的觀點, 每個人的性心理發展都會經歷5個階段——
從出生到1.5歲左右的口欲期:小寶寶通過吮吸、吞咽、咀嚼、咬等口唇活動獲得滿足, 並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對周圍環境和物品的初步認知。
1.5歲左右~3歲左右的肛欲期:隨著括約肌的發育,
Advertisiment
3歲左右~5、6歲的生☆禁☆殖☆禁☆器期:隨著語言技能、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情感的日趨複雜化, 孩子開始能夠辨識性別, 並認識到兩性的生理差異, 進而對自己的性☆禁☆器官產生好奇。
6、7歲~12歲左右的潛伏期:孩子的生活圈不斷擴大, 興趣不再局限於自己的身體, 大多數孩子在此時會中止對異性的興趣, 傾向於和同性來往, 其快樂主要來自遊戲和學習。
12歲左右~20歲左右的生殖期:隨著生理發育的成熟, 孩子的興趣開始轉向異性關係的建立與滿足。 他們渴望擺脫父母, 幻想獨立, 開始漸漸向具有異性擁有愛的權力的、社會化的成人角色轉變。
Advertisiment
在佛洛德的理論中,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5個階段, 不同階段發展得順利與否, 對日後人格養成有重大影響。 也就是說, 如果孩子在各階段所釋放的原始本能被合理接納和疏導, 那麼會有利於這個階段的身心健康發育。 反之, 如果孩子在特定階段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滿足過度, 那麼就會形成“心理滯留”, 從而給孩子日後的身心發育造成一系列問題和障礙。
很多兩三歲的孩子都像小茉莉一樣, 熱衷於享受自己控制排便的快感。 兩三歲孩子在處於“Terrible Two”階段的時候, 總想彰顯自我的叛逆期。 孩子們對“自己能夠做主”的感覺非常迷戀。 當他們發現自己可以控制大小便, 可想而知他們的喜悅。
Advertisiment
小孩子還沒有衛生與否的概念, 只單純為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而感到驕傲。 於是, 他們一次次調動自己並不成熟的括約肌, 努力憋著小便或大便, 同時激烈反抗大人的“上廁所”指令, 結果就是——一不小心又便在褲子裡了。
早在佛洛德時期, “父母應注意孩子的如廁訓練不宜過早、過嚴”的理論就已為人所熟知。 但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是, 為了儘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大人對孩子如廁習慣要求很嚴格。 當孩子頻頻弄髒褲子, 同時還表現出對自己糞便的興趣, 大人往往很生氣, 認為孩子故意搗蛋或者貪玩忘記上廁所, 輕則批評, 重則打罵, 一心只想讓孩子儘快學會像大人一樣如廁。
而孩子因為還不能充分理解“髒”是什麼意思, “不講衛生”又是什麼意思,所以根本不知道大人為什麼生氣。明明是一件自己認為很有成就感的事,卻不被大人接納,面對大人的逼迫和責罰,孩子也許會放棄嘗試,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但那些被壓抑的本能,一有機會還是會釋放,於是有的孩子會反反復複尿褲子直到五六歲甚至七八歲。
孩子5歲還在尿褲子,該怎麼辦?
有一位媽媽,她女兒5歲了,還是頻繁尿褲子、尿床,為此最近半年都沒上幼稚園,待在家裡調整,卻不見起色。
平時她口頭提醒女兒去廁所,女兒不肯去,後來改定鬧鐘的方式,起初鬧鐘響了女兒會去,後來就不理會了。她問孩子去過沒,女兒會撒謊說去了,實際上沒過一會兒就會尿褲子。
這位媽媽焦慮到帶女兒去醫院做檢查,結果是一切正常。令她感到驚奇的是,過年帶女兒回老家那幾天,忙著走親訪友,沒有給孩子定時定點小便提醒,女兒反而沒尿過褲子,都是主動說想尿尿,可回到家一切照舊,還是天天尿褲子。
在交流中,我慢慢知道,這是個比較嚴格的媽媽。女兒小時候尿褲子,她會嚴厲地批評。後來通過自學了兒童心理學,開始用理解和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現在女兒尿褲子,她會控制情緒,儘量平靜地說沒關係。但她的焦慮並沒有緩解:“在家我可以不在乎,也不怕麻煩,但上幼稚園怎麼辦?上學怎麼辦?別人會怎麼看她?”
這種焦慮的情緒,自然會傳遞給女兒。
現在,絕大多數媽媽都能以平和心態面對寶寶的“口欲期”,不再一味制止寶寶用嘴巴去滿足自己。但面對孩子在“肛欲期”裡“屎尿不能自理”的行為,卻鮮有媽媽能夠平靜對待——在成人眼中,這件事不僅僅是換洗衣褲那麼簡單,還牽涉到更為複雜的情緒與顧慮。
我們之所以不能接受孩子在“肛欲期”的表現,是因為我們認定“尿褲子是可恥的、是不被允許的,會帶來羞辱和嘲笑”。這種觀念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經歷,那時候,簡直沒什麼事比被人數落尿床或者尿褲子更讓人感到羞恥了,大家都以早早就不尿褲子為榮,而且越早越光榮。
直到今天,人們尤其是老人們聊起自家寶寶,仍然會把是否已經不尿褲子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來衡量一個孩子是不是發育得足夠好。於是,就算很多媽媽都知道“肛欲期”這回事,也知道這是孩子自我認知的必經之路,但有一天它真的來了,我們還是難以端正態度去面對。
如果想幫寶貝順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我們需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媽媽”——
克服成年人的羞恥心,那對孩子來說沒有意義
兩三歲的寶寶不懂得什麼叫講衛生,也沒有骯髒和清潔的概念,只是單純地渴望自主控制身體,所以有憋大小便的行為,等憋不住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上廁所了。
所以,我們不要帶著羞恥心去看待這件事,也別指望用“知恥而後勇”來激勵孩子,打罵和羞辱並不能改變孩子生命發展的本能,只會讓孩子感到迷茫、恐懼,產生自貶心理,影響孩子人格中自尊的構建。
摒棄攀比,別用焦慮綁架孩子
孩子尿褲子,除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讓大人覺得沒面子。熱切期望孩子能“正常大小便”,這跟成年人潛意識裡攀比孩子的能力有關。
當孩子頻繁尿褲子,焦慮的大人開始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然而,常常是孩子越緊張,心理壓力越大,尿濕褲子的次數反而越多,“肛欲期”遲遲不肯結束,孩子的性心理發展出現停滯狀態。
所以,一定不要被別人的眼光阻撓我們對孩子的接納,我們愛孩子,肯定勝過愛自己的面子。
接納和尊重孩子,不動聲色、不過分強調
當孩子因為憋大小便不成功而弄髒褲子,他們的心情其實是沮喪、失望的。此時,只要平靜溫和地告訴孩子:“這沒什麼大不了,媽媽給你換上乾淨褲子。”不要說其他強調的話,比如“記住下次要去衛生間”,因為孩子很清楚自己應該去廁所,只是無法做到。
當我們反復強調“下次要去廁所”時,會強化孩子的矛盾與無助感,容易導致孩子情緒異常。茉莉媽媽覺得小茉莉的脾氣沒有以前好了,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次數很頻繁,可以重新給孩子穿上紙尿褲,減少孩子因反復弄髒褲子而承受的壓力。
不給孩子貼標籤,不讓孩子覺得低人一等
千萬別將孩子尿濕褲子或者大便在褲子裡的事作為談資,更要杜絕當著孩子的面議論這些。“都這麼大了還尿褲子!你怎麼這麼笨啊!其他小朋友怎麼不像你一樣尿褲子呢”這類話爛在肚子裡也不要說出口——孩子的大腦隨時在搜集處理著周圍環境所傳遞的資訊,一旦孩子認定自己就是個容易尿褲子的小孩,那這件事就有可能深化成他的行為習慣,到那時再想修復和改正,會難上加難。
如果你的孩子明明已經可以自行大小便,卻不知從何時起開始拉尿在褲子上,請記住這並不是孩子的行為在倒退,而是孩子的生命發展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一定給家裡的老人講清楚,不要怕孩子尿褲子,這只是孩子漫長生命中一個特殊階段罷了。
“不講衛生”又是什麼意思,所以根本不知道大人為什麼生氣。明明是一件自己認為很有成就感的事,卻不被大人接納,面對大人的逼迫和責罰,孩子也許會放棄嘗試,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但那些被壓抑的本能,一有機會還是會釋放,於是有的孩子會反反復複尿褲子直到五六歲甚至七八歲。孩子5歲還在尿褲子,該怎麼辦?
有一位媽媽,她女兒5歲了,還是頻繁尿褲子、尿床,為此最近半年都沒上幼稚園,待在家裡調整,卻不見起色。
平時她口頭提醒女兒去廁所,女兒不肯去,後來改定鬧鐘的方式,起初鬧鐘響了女兒會去,後來就不理會了。她問孩子去過沒,女兒會撒謊說去了,實際上沒過一會兒就會尿褲子。
這位媽媽焦慮到帶女兒去醫院做檢查,結果是一切正常。令她感到驚奇的是,過年帶女兒回老家那幾天,忙著走親訪友,沒有給孩子定時定點小便提醒,女兒反而沒尿過褲子,都是主動說想尿尿,可回到家一切照舊,還是天天尿褲子。
在交流中,我慢慢知道,這是個比較嚴格的媽媽。女兒小時候尿褲子,她會嚴厲地批評。後來通過自學了兒童心理學,開始用理解和接納的態度對待孩子,現在女兒尿褲子,她會控制情緒,儘量平靜地說沒關係。但她的焦慮並沒有緩解:“在家我可以不在乎,也不怕麻煩,但上幼稚園怎麼辦?上學怎麼辦?別人會怎麼看她?”
這種焦慮的情緒,自然會傳遞給女兒。
現在,絕大多數媽媽都能以平和心態面對寶寶的“口欲期”,不再一味制止寶寶用嘴巴去滿足自己。但面對孩子在“肛欲期”裡“屎尿不能自理”的行為,卻鮮有媽媽能夠平靜對待——在成人眼中,這件事不僅僅是換洗衣褲那麼簡單,還牽涉到更為複雜的情緒與顧慮。
我們之所以不能接受孩子在“肛欲期”的表現,是因為我們認定“尿褲子是可恥的、是不被允許的,會帶來羞辱和嘲笑”。這種觀念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經歷,那時候,簡直沒什麼事比被人數落尿床或者尿褲子更讓人感到羞恥了,大家都以早早就不尿褲子為榮,而且越早越光榮。
直到今天,人們尤其是老人們聊起自家寶寶,仍然會把是否已經不尿褲子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來衡量一個孩子是不是發育得足夠好。於是,就算很多媽媽都知道“肛欲期”這回事,也知道這是孩子自我認知的必經之路,但有一天它真的來了,我們還是難以端正態度去面對。
如果想幫寶貝順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我們需要做一個“特立獨行的媽媽”——
克服成年人的羞恥心,那對孩子來說沒有意義
兩三歲的寶寶不懂得什麼叫講衛生,也沒有骯髒和清潔的概念,只是單純地渴望自主控制身體,所以有憋大小便的行為,等憋不住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上廁所了。
所以,我們不要帶著羞恥心去看待這件事,也別指望用“知恥而後勇”來激勵孩子,打罵和羞辱並不能改變孩子生命發展的本能,只會讓孩子感到迷茫、恐懼,產生自貶心理,影響孩子人格中自尊的構建。
摒棄攀比,別用焦慮綁架孩子
孩子尿褲子,除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讓大人覺得沒面子。熱切期望孩子能“正常大小便”,這跟成年人潛意識裡攀比孩子的能力有關。
當孩子頻繁尿褲子,焦慮的大人開始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然而,常常是孩子越緊張,心理壓力越大,尿濕褲子的次數反而越多,“肛欲期”遲遲不肯結束,孩子的性心理發展出現停滯狀態。
所以,一定不要被別人的眼光阻撓我們對孩子的接納,我們愛孩子,肯定勝過愛自己的面子。
接納和尊重孩子,不動聲色、不過分強調
當孩子因為憋大小便不成功而弄髒褲子,他們的心情其實是沮喪、失望的。此時,只要平靜溫和地告訴孩子:“這沒什麼大不了,媽媽給你換上乾淨褲子。”不要說其他強調的話,比如“記住下次要去衛生間”,因為孩子很清楚自己應該去廁所,只是無法做到。
當我們反復強調“下次要去廁所”時,會強化孩子的矛盾與無助感,容易導致孩子情緒異常。茉莉媽媽覺得小茉莉的脾氣沒有以前好了,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孩子尿褲子的次數很頻繁,可以重新給孩子穿上紙尿褲,減少孩子因反復弄髒褲子而承受的壓力。
不給孩子貼標籤,不讓孩子覺得低人一等
千萬別將孩子尿濕褲子或者大便在褲子裡的事作為談資,更要杜絕當著孩子的面議論這些。“都這麼大了還尿褲子!你怎麼這麼笨啊!其他小朋友怎麼不像你一樣尿褲子呢”這類話爛在肚子裡也不要說出口——孩子的大腦隨時在搜集處理著周圍環境所傳遞的資訊,一旦孩子認定自己就是個容易尿褲子的小孩,那這件事就有可能深化成他的行為習慣,到那時再想修復和改正,會難上加難。
如果你的孩子明明已經可以自行大小便,卻不知從何時起開始拉尿在褲子上,請記住這並不是孩子的行為在倒退,而是孩子的生命發展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一定給家裡的老人講清楚,不要怕孩子尿褲子,這只是孩子漫長生命中一個特殊階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