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孩就愛好動搗亂 父母就真的沒辦法了?

仿佛爸爸媽媽跟孩子存在一個永恆的困擾, 有時候甚至影響了孩子與父母日後的關係, 那是什麼呢?以下是一位媽媽給小編吐槽的案例。

家長:孩子把家裡的紗窗, 用手一直戳, 戳的一個洞一個洞, 蚊子都飛進來了, 然後我先生就罵她, 我也跟她說:“你看, 紗窗被你戳的一個洞一個洞, 蚊子就飛進來咬你了”, 可是, 接下來的幾天, 我女兒就亂大便。
孩子主觀世界裡是怎麼經驗這過程的
根據描述, 孩子很可能非常享受在「戳紗窗遊戲」中(所以她會一直重複), 結果, 好玩的戳紗窗遊戲不但沒有被爸媽認可,
Advertisiment
反而還被處罰了, 然後媽媽說蚊子會咬她; (三歲的孩子還未能有抽象的邏輯思考能力, 比較難理解「戳紗窗遊戲」?「被蚊子咬」之間的關聯性。 尤其是當下若是處於被處罰的不舒服狀態。 )

於是孩子的情緒經驗過程是:「好玩的滿足」?「不被認同的挫折」?「不理解的困惑」?「被處罰的生氣」?「不能表達或不知如何表達的生氣」。 於是三歲孩子所知道的表達的方式就是:透過讓爸爸媽媽生氣來表達生氣(亂便便)。

往往多數的大人只注意到孩子的外顯行為, 於是很容易就形成:孩子做錯事不改還故意搗亂變得更生氣, 而孩子也感到不被理解的生氣, 於是親子關係緊繃。 大人能否「聽見」孩子想表達的情緒(尤其是非語言的表達), 才是孩子需要的。
Advertisiment

理解孩子的主觀脈絡世界
還在發展中的孩子, 當然需要大人讓他們明白他們的需求(玩的需求)如何與現實環境(父母的規範)作協調平衡。 但是往往大人只告訴他們「不應該做什麼」, 而忘了告訴他們「可以做什麼(對愈小的孩子愈需具體明確, 不能只說:你要乖, 對他們而言太抽象)」。 你最瞭解你的孩子, 你想想看有什麼是他可以玩, 然後又可以像滿足玩紗窗的感覺?
小編始終相信人們有豐富潛藏的內在資源能加以運用在自身, 所以小編只是跟大家在交流, 讓家長可以增能母職、父職, 目的在於能感受到透過協助, 自己更加瞭解孩子

在傾聽孩子, 理解孩子主觀世界之後, 也要讓孩子知道你瞭解他的情緒。 如果是在看到孩子,
Advertisiment
在玩紗窗時, 也許可以這樣說:“這個很好玩噢!(認同孩子好玩的感覺而非行為)這紗窗是用來擋蚊子的, 如果你想玩, 你可以來試試看玩這個(拿出戳戳樂引起孩子的興趣)”。

於是, 孩子的情緒被傾聽了, 主觀世界被理解了, 大人不需要生氣, 三歲孩子也不需要亂便便來讓大人瞭解她的生氣, 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也能滋養著彼此的心。
當你覺得自己竭盡所能地給孩子“最好的”、“我為你好”, 但孩子還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其實, 孩子要的不多, 傾聽、理解而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