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原因:當小孩出現攻擊性行為時, 家長經常會很生氣, 並小孩且使用一些暴力的手段來加以制止, 如本案例中浩浩奶奶的做法。
不良後果:這樣做會給小孩造成這樣一種認知——如果別人做的不對, 就可以打他。 小孩的模仿力是最強的, 實際上小孩的很多不良行為和習慣都是從周圍的生活環境如家長、同伴、電視等中模仿而來的。 浩浩奶奶“以暴制暴”的做法只會加深小孩的錯誤認識, 使小孩的不良行為變得越來越重要。
心理專家建議:家長應該耐心地與小孩進行交流。 一旦發現小孩的攻擊行為時,
Advertisiment
另外, 在平時家長應該幫助小孩養成講禮貌和謙讓的好習慣, 特別注意培養小孩的同情心和愛心。 這可以利用在動物園觀看小動物的機會進行;在生活中, 家長也不要一味扮演“永遠不會受傷的人”的角色, 磕到碰到時, 採取一些巧妙的秘方讓小孩來關心自己;爸父母媽之間的互相關心也可以為小孩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爸爸和媽媽還可以引導小孩來關心對方;家長還應注意不要在小孩面前有互相攻擊的行為。 這樣一種溫馨、安全的家庭氛圍一定能夠有效地減弱小孩的攻擊傾向。
Advertisiment
二、心理原因:當小孩出現的問題看起來與其家長的性格遺傳有關時, 大人經常會將其歸結為“遺傳”的結果。
不良後果:這樣做實際上是替小孩的不良行為進行開脫, 是一種“外歸因”的做法, 小孩會認為自己的錯誤是由別人造成的, 與自己無關。 長此以往, 小孩就可能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另外, 將問題的原因歸咎於“遺傳”, 其潛臺詞就是這種行為是不可改變的, 因而不利於矯正小孩的不良行為。 第三, 奶奶的說法還損害了媽媽在小孩心目中的形象, 可能會使小孩形成一些不尊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
專家建議:小孩的可塑性非常強。 因此, 家長首先要瞭解遺傳只是為小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基礎,
Advertisiment
三、心理原因:當小孩與夥伴經常發生爭鬥或者合不來時,
Advertisiment
不良後果:不與同伴進行任何交往將對小孩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心理健康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如果將小孩與同伴隔離開來, 小孩就不能發展起各種人際交往能力, 如不能與他人建立和維持良好關係、不能很好地解決與同伴產生的衝突。 另外在與同伴交往遊戲時, 小孩往往還要進行各種思考和推理, 例如怎麼在遵守遊戲規則的前提下取勝等。 小孩在與同伴的交往中, 能感覺到非常快樂, 還能獲得一種歸屬感。 因此將小孩與同伴隔離開來對於其認知、思維、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Advertisiment
心理專家建議:家長要保證小孩有足夠的與同伴交往的時間。 像浩浩這種情況, 家長可以短期地懲罰性地不讓他與夥伴玩, 以讓他認識到同伴的可愛之處, 但絕不能長期地禁止小孩出去。 家長在小孩與同伴交往時, 要留心觀察小孩遇到的問題, 小孩又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 或者巧妙地詢問小孩, 然後和小孩一起分析。 這樣小孩才能逐漸發展起自己解決衝突的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在贏得朋友的同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