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孩走路早和智商有關係嗎

我們都知道, 寶寶走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有的寶寶走路比較晚, 有的寶寶走路比較早。 很多人都會認為, 走路早的寶寶會更聰明, 那麼這是真的嗎?

走路早的孩子聰明嗎

孩子走路的遲與早和聰明沒有太大關係。 研究指出, 每個孩子走路的時間並不一樣, 有的在十個月就會走路, 有的甚至已經一歲半了才開始走路, 然而早早學會走路與孩子今後的成長發育之間, 幾乎不存在任何聯繫, 他們在智商和手眼協調能力方面並無明顯優勢。 走的早, 可能與孩子性格好動、身材靈敏、平衡能力較好有關。

Advertisiment

走路早和智商的聯繫嗎

寶寶走路的早晚與智商無太大的關聯。 寶寶學走的平均月齡是12個月左右, 而且每個寶寶都有個體差異, 這不僅與他的運動發育有關, 也與心理及氣質特點相關, 如寶寶膽小、怕摔跤等, 所以並不能用走路早晚, 來判定孩子智商。 對於走路稍晚2~3個月的寶寶, 不必擔憂。

寶寶走路早與什麼有關

性格因素

走路需要協調3個方面:肌肉力量、平衡感和性格, 而性格似乎是影響嬰兒走路早晚的最大因素。 性格溫和、謹慎, 或者膽小寶寶, 往往走路的時間會稍晚;而走路較早的寶寶則剛好相反, 他們比較衝動, 好動, 往往父母還沒來得及拿相機, 他已經迫不及待地越過了各個成長里程牌。

孩子學走路早晚確實存在著個體差異,

Advertisiment
是先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遺傳因素

有調查顯示, 大約有40%的孩子學走路的月齡與其父母相似, 甚至有的孩子連爬行和走路的姿勢都和爸爸媽媽小時候一樣。 這說明先天性遺傳因素對孩子學步早晚有影響。

孩子的身高體重

一般而言, 個頭小體重輕的寶寶比大塊頭寶寶走路的時間更早, 因為他們的雙腿承受的壓力會更小, 相對而言能容易支配自己的身體, 平衡能力的獲取也顯得更容易些。

父母有意識的鍛煉

孩子是否能獨立行走, 關鍵在於腿部肌肉的力量是否具備支撐獨自行走的能力。 父母們從九個月起就可以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腿部肌肉, 例如讓孩子平躺在床上,

Advertisiment
輕輕握住孩子的小腳, 他會有意識地踢蹬, 這就是一種很好地鍛煉方式。 當然, 10個月之後就可以讓孩子扶著東西站立, 11個月聯繫蹲起, 為孩子學步做好充分準備。

寶寶學走路不用過分干預

要糾正一個觀念:無論站還是走, 都不是教出來的。 除了少數有發育異常的寶寶外, 絕大多數寶寶都不需要爸爸媽媽過分干預, 既不用刻意訓練, 更不能過分保護。

如果過早讓寶寶行走, 使寶寶較軟的骨骼過早地承擔身體重量, 會影響骨盆及肢骨正常形狀的形成, 不利於寶寶脊柱正常生理彎曲的發育, 也不利於正常步態的養成。

只要不是過分限制寶寶的行為, 也沒有長期使用學步車,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會走路的節奏,

Advertisiment
這是自然發展規律, 不用強求。 早兩個月晚兩個月都很正常。

注意事項:

如果孩子到一歲半的時候還是走不穩路, 那麼最好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看看是否患有骨骼發育方面的問題, 或者身體肥胖導致發育遲緩等。 父母越早發現問題, 越早對孩子進行干預治療, 對孩子對成長越有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