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兒童的情感有以下三個特徵:
1.更多地與人的社會生活需要相聯繫, 內容不斷豐富。 兒童入學成了小學生, 實踐活動的領域擴大了, 學習活動、集體生活、勞動, 文體活動和社會生活對兒童提出了更多更具體的要求。 這些要求一旦被兒童掌握, 便會成為他們的社會生活需要, 反映在情感生活之中。
各種科學知識的學習, 打開了兒童的眼界:晝夜為什麼會更替?鳥兒為什麼會飛?花為什麼那樣多姿多色?什麼是電?什麼是風?等等, 在教師的引導、下, 自然界、社會上無數的物件和現象都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Advertisiment
兒童在班級、在少先隊的集體生活中;逐步學習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的各種關係。 良好的集體生活使兒童獲得團結、互助、友誼感‘榮譽感的體驗, 不良的集體生活會使兒童產生猜疑、嫉妒、自私、孤獨、冷漠等情感體驗。
Advertisiment
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使兒童與成人的情感得到交融, 在這種情況下, 兒童常常用社會對成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言行, 公民的責任心油然而生。
2.情感分化精細, 日益深刻。 由於知識經驗的積累, 在小學兒童的情感中, 籠統的成分減少, 情感分化逐漸精細、準確。 例如笑這一類情感, 小學兒童除了會微笑、大笑以外, 還會羞澀地笑、偷偷地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等。
隨著社會性需要的發展, 小學兒童的情感日益深刻。
Advertisiment
小學兒童情感的深刻性也表現在他們能夠運用社會道德標準來解釋自己情感產生的原因, 而不是以各自的好惡作為唯一的條件。 例如, 一個小學生平素並不喜歡跳舞, 但是為了班級能夠參加學校的文藝會演, 他就高高興興地參加了排練。 因為, 他認為為集體爭取榮譽是他應盡的義務, 榮譽感、集體感促使他樂意參加跳舞活動。
小學兒童情感的深刻性還表現在社會因素對情感制約性的增加。 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出於對集體的熱愛和責任感,
Advertisiment
小學兒童開始體驗到諸如悔恨、自疚、美感等比較複雜的高級感情, 表情手段也更為豐富。 例如, 學齡前的兒童對不高興的事, 往往是翹起小嘴, 又哭又鬧;而小學生常常會採取側過臉去, 嗤之以鼻, 以表示他們的厭惡。 小學兒童情感的流露也較學前兒童隱蔽、深沉一些。 例如, 幼稚園的孩子常有當著老師的面在父母跟前撒嬌的, 而小學生則比較少有這種情形。
3.感情衝動性減少, 穩定性增加。 在教育、學習的影響下, 小學兒童控制、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有所增加。 那種“破涕為笑”、轉怒為喜的現象逐漸減少。
Advertisiment
小學兒童情感上的這些特徵, 主要是和學齡前兒童相比較而表現出的不同, 他們與成人相比, 情感還不夠豐富、不夠穩定, 不夠深刻。 教師和家長的任務, 是要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水準, 促使他們的情感向更高的水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