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學生寫作文,要參加興趣班嗎?

記得自己上小學時, 寫作文(那時叫寫周記)也真是相當的痛苦, 腦袋裡愣是嗑不出幾個字。 有一次抄了一篇, 老師的批語告訴我自己的伎倆已被識破, 現在那份無地自容的感覺還在。

想來那時候寫周記還動用了自己不少的想像力, 表現為胡編亂造。 一直到高中的時候, 我對寫作文才有了一些感覺。 因為到了高中的時候, 我開始表現出喜愛閱讀, 那時候最喜歡的讀《讀著》之類的雜誌, 還有長篇的名著。

有了輸入和自己內在感受共鳴後, 我對寫作文也算是有了感覺。 雖然不是那種得高分的作文, 但是至少是感覺自己寫的作文有了某種生命力,

Advertisiment
不在是枯燥毫無感情!

自己一直是個喜歡閱讀的人, 但我還是覺得自己的閱讀量太少, 語句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都比較欠缺。 而且, 我寫東西也有個特點, 就是邏輯和條理不清晰, 所以我就會偏重寫內在感受的東西。

如果說左腦負責推理和邏輯, 右腦負責感性和感情, 那我應該就是更多的使用自己的右腦寫東西。 不過, 我意識到這點, 也是個好現象, 現在的我努力去學習讓自己的左腦和右腦同時運作。

一個小學生, 到底要如何把自己作文寫好, 一個喜歡閱讀及學習努力輸出的人來談談我所瞭解的幾點。

小學生想要把作文寫好, 我認為輸入和感受力一個都不能少!

先說輸入,

Advertisiment
大量的輸入是輸出的前提。 輸入包括讀和背。

讀什麼?

一、讀學生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面提過她的女兒圓圓在小學的時候讀過一些課外書, 內容似乎跟孩子整個學習毫無干係, 但是她並沒有反對, 孩子喜歡的肯定是有理由的。

二、小學生分級閱讀書目系列書籍。 親近母語研究院研製的一份書單裡, 有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分級閱讀書籍, 我覺得裡面的建議書都很不錯, 很多是精美的繪本, 包含方方面面, 科學、數學、美術國內國外的等等。

三、古詩文。 我個人認為孩子要早接觸我們的經典文化, 詩歌的韻律美, 以及國學經典所蘊含的智慧, 會像種子一樣播在孩子的心的土壤裡。

Advertisiment

背什麼?

一、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 遇到能觸發自己的、優美的摘句, 就記下來, 經常看, 甚至把它們背下來。 這些背下來的字句在以後的輸出時, 都是可以拿來使用, 或者組成自己的文字。

二、國學經典和古詩文。 這部分, 孩子理解起來可能比較困難, 但是, 如果把它們背下來, 定能成為自己以後書寫的豐富資源。 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

其次是感受力。

我覺得這個感受力就是和萬事萬物的連接, 我們和外界事物能夠深入連接的話, 就會感受到這些事物的不同層面。 我曾經試著觀察一片葉子, 剛開始, 我只能看到葉子的形狀, 慢慢得, 我看到了, 葉子的脈絡, 正面有絨毛, 背面無絨毛, 正面顏色深和背面顏色錢,

Advertisiment
以及葉子是鋸齒邊。 我想如果我繼續, 一定會發現更多新的元素。 這還只是觀察一片葉子, 那要是一顆樹, 一片森林呢, 還有, 再加上人呢?動物呢?

提升孩子的感受力, 可以帶孩子多到大自然去觀察, 打開自己的五官, 用耳聽, 用眼看, 用手摸, 甚至用嘴去品嘗, 都是用心感受的一種方式。 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而且, 我認為特別重要的是, 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時, 我們不要隨便打擾她, 孩子的玩耍就是和大自然連接的一種方式, 隨便打擾他們, 就會斷了這份連接, 孩子感受不能深入。

最後說輸出。

輸出是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 現在老師都會佈置小學生寫周記。 既然是寫周記, 就可以有感而發, 不拘泥格式。

那麼現在小學作文培訓班培訓什麼呢?我是非常的好奇!也許應對考試,

Advertisiment
作文按照怎樣的套路、方法和技巧來寫更能得高分, 這也可以理解。 但如果現在就要求小學生按照一些固定的模子來寫作文(周記), 思維就容易固化, 如果一直沿用這些模子寫東西, 作文也許看起來有章有節, 結構合理, 但總會感覺少些東西, 看那些優秀作文書裡面的作文, 就有這種缺乏生命力的感覺!

那這種寫作文興趣班, 到底要不要參加?

我覺得父母可以事先可以向興趣班的老師瞭解下, 主要培訓的是什麼?因為輸入的部分孩子只能在平時完成。 如果是講輸出的技巧, 那就得問問看自己的孩子, 有沒有需要這方面的説明。

總之, 我覺得優質的輸入才是前提。 孩子本性就是愛好學習的,有了量與質的輸入,心裡就會渴望去表達。為了得到一些高分,我們學習一些技巧可以助益。但,如果不是為了一些目的,隨心所欲的表達對孩子們來說不是一種心靈的釋放嗎?

孩子本性就是愛好學習的,有了量與質的輸入,心裡就會渴望去表達。為了得到一些高分,我們學習一些技巧可以助益。但,如果不是為了一些目的,隨心所欲的表達對孩子們來說不是一種心靈的釋放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