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學生的社會交往存在哪些問題

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主要是通過社會交往活動進行的, 因此, 社會交往活動是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基礎。 社會交往障礙是學校中最為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 和學前兒童相比, 小學生的交往對象有了很大的不同, 他們不再局限於家庭範圍內的人際交往, 而出現了比較穩定的社會交往形式——師生交往和同伴交往, 由此帶來了一些交往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師生交往的問題。 對於小學生而言, 師生交往是一種全新的人際交往關係。 與幼稚園的教師相比, 小學教師更為嚴格, 他們既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各科知識,

Advertisiment
又監督評價學生的品行。 而與中學教師相比, 他們對學生的關心和幫助更為具體細緻, 也更具有權威性。 因此, 學生很容易對教師產生一種崇拜和敬畏, 使師生交往成為一種單向交往, 即教師提要求, 學生服從。 在低年級, 學生的這種絕對服從有助於他們很快理解學校生活的基本要求。 但是, 隨著年級的上升, 這種交往方式的消極性就體現出來了。 單向交往會導致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 阻礙其學習獨立性和思維批判性的發展。 長期下去, 學生容易養成服從型的學習風格, 給自己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 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在維護自己權威的同時, 也應該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性,
Advertisiment
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

小學生的另一人際交往形式是與同伴的交往。 與師生交往方式不同的是, 同伴交往從一開始起就是建立在互動和平等的基礎上的, 更為符合日常性社會交往的特點, 因此, 對促進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也有著更為直接的作用。 小學階段, 朋友關係的確立開始接觸到一些內在的品質, 比如忠誠、勇敢、善良等方面。 但是, 由於小學生在交往方面具有盲日性, 有些學生會模仿社會上不良的交往關係。 把友誼理解成“哥們兒義氣”, 把勇敢理解成“為朋友兩肋插刀”。 這種關係還可能進一步擴大化, 產生團體幫派, 給班級、學校帶來很多不良的影響, 甚至導致校園暴力的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