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寶寶,愛黏人,偷抱抱,下不來

“我只有一個十一個月大的男孩, 由於工作的關係, 孩子交給鄰居帶, 照理說, 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會黏人, 但我的孩子卻似乎不需要我陪他玩、和他親近, 顯得蠻獨立, 這是正常現象嗎?我覺得孩子已經不要我了。 ”

“我真是被我那十一個月大的孩子傷透腦筋!我一面要照顧家庭與孩子, 一面又要幫忙先生做生意, 偏偏孩子又不合作, 經常要人抱, 嗯嗯啊啊非常黏人, 先生氣起來總認為我生了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請問, 我這個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Advertisiment

麻麻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寶寶超粘人、寶寶太獨立。 不少媽咪疑惑: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嗎?同樣的年齡為何反差如此之大?孩子們的這些行為中又包含了什麼資訊呢?

首先, 你要知道, 同樣年齡的孩子, 在不同的生活背景、養育方式之下, 孩子的行為表現也是會不同的, 更何況每個人先天上的條件也不一樣。

Advertisiment

“黏人”是孩子表達感情的一種行動, 在心理學上, 稱它為“依附行為”, 關於這種親子之情, 倒是有許多研究探討。 小嬰兒並不是一出生就能夠分辨熟人和生人, 而是經過用心照顧, 大約在六、七個月左右才會開始明顯地喜愛經常照顧他的人, 喜歡接近、依靠他, 伸手要他抱;當這個照顧者離開他的視線, 孩子會不高興、害怕或哭鬧。 而孩子正經由這樣的過程, 建立一種信任感、安全感;當情緒安定後, 他就會開始想到處探險, 從媽媽的身旁逐漸離開, 與更寬廣的四周交往了。

曾有學者在研究親子關係時發現, 孩子分成三種類型:一種是對母親十分熱愛的, 也充滿信心, 能夠暫時離開母親;一種是對母親的感情很不安定,

Advertisiment
對陌生環境焦慮, 母親稍離開就不高興, 母親回到身邊時卻又表現得不理會或鬧脾氣;另外一種則對母親離開與回來都不太在乎, 反應冷淡。

雖然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或許很複雜, 但其中母親最能夠把握的, 就是在嬰兒時期對孩子的需求有靈敏而及時的反應, 無論是給他吃、拍撫、擁抱, 或對他微笑、說話等等, 給予充分的滿足, 才能夠使黏人現象減低;如果只是一再地想讓孩子早點“獨立”, 離開身邊, 他不是反而黏得更緊, 就是讓父母覺得他十分冷漠了。

Advertisiment

有時候職業婦女也會因此自責是否給孩子的時間太少, 以致於母子不親近。 不過, 若孩子其實仍與媽媽很親密, 媽媽也不必為了孩子頗能自得其樂而感到“被遺棄”, 不妨在一旁欣賞他, 靜靜地參與他的遊戲。

另外一種情況是, 媽媽一人得同時擔當好多個角色, 分身乏術。 請先看看能否精簡一些家事, 同時讓先生明白孩子是正常的。 父母越能和顏悅色, 孩子的情緒也就越安定;如果孩子一黏人, 父母就生氣斥責,

Advertisiment
或是不予理會, 孩子嗯嗯啊啊的反應恐怕還會持續更久呢!

許多媽媽都對孩子「黏人」的行為苦惱不已, 面對這樣的壓力實在需要爸爸和其他人更多的支持, 共度難關才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