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故事大道理之朝三暮四

宋國有一個狙(ju)公, 十分喜愛獼猴。 為了觀賞這種似人非人、富有靈性的動物, 他專門餵養了一群獼猴。 狙公與獼猴相處久了, 人猴之間的資訊溝通就成了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 不僅狙公可以從獼猴的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中看出這種動物的欲望, 而且獼猴也能從狙公的表情、話音和行為舉止中領會人的意圖。

因為狙公養的獼猴太多, 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糧食, 所以他必須節制家人的消費, 把儉省下來的食物拿去給獼猴吃。 然而一個普通的家庭哪有財力物力滿足一群獼猴對食物的長期需要呢?有一天,

Advertisiment
狙公發覺家裡的存糧難以維持到新糧入庫的時候, 因此意識到限制獼猴食量的必要性。

獼猴這種動物不像豬、羊、雞、犬, 吃不飽時僅僅只是哼哼叫叫, 或者外出自由覓食。 對於獼猴, 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 想讓它們安分守己是辦不到的。 它們會像一群頑皮的孩子, 經常給人鬧一些惡作劇。 既然沒有條件讓獼猴吃飽, 又不能讓它們肆意搗亂, 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撫它們。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邊, 有一棵高大的櫟(li)樹。 每年夏天, 櫟樹枝杈上長出的密密麻麻的長圓形樹葉, 早已把樹冠裝點得像一頂華蓋。 這棵樹下成了人們休息、納涼的好地方。 一到秋天, 櫟樹上結滿了一種獼猴愛吃的球形堅果橡子。 在口糧不足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用橡子去給獼猴解饞充饑是個好辦法。 於是狙公對獼猴說:“今後你們每天飯後, 另外再吃一些橡子。 你們每天早上吃三粒, 晚上吃四粒, 這樣夠不夠?”獼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說的一個“三”。 一個個立起身子, 對著狙公叫喊發怒。 它們嫌狙公給的橡子太少。 狙公見獼猴不肯馴服, 就換了一種方式說道:“既然你們嫌我給的橡子太少, 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給四粒, 晚上給三粒, 這樣總夠了吧?”獼猴把狙公前面說的一個“四”當成全天多得了橡子, 所以馬上安靜下來, 眨著眼睛, 撓著腮幫, 露出高興的神態。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獼猴, 恰似那些沒有頭腦、只會盲目計較的人的一面鏡子。 不過,

Advertisiment
在另一方面, 我們也應該認識到, 在複雜的客觀世界面前, 看問題必須摒除實同形異的假像的誘惑。 此外, 在人際關係中, 一定要講原則、重信義, 不做那種朝親“三”, 暮近“四”的見異思遷之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