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方法讓你和他“心有靈犀”

平等相處

小明已經5歲了, 在家裡, 父母叫他做事情時常常會這樣說, “去把杯子拿來”, “把報紙拿來”, “趕快去彈鋼琴”。 雖然有時候小明很願意去做這些事情, 可是每每聽到這樣的話, 反倒沒有動力了。

點評:“把杯子拿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兩句話, 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 但孩子的感受卻會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雖小, 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口吻, 喜歡受人委託。 所以, 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 作為孩子的養育者, 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 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

Advertisiment
其結果家長談得越多, 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 這樣, 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願望。

鼓勵提問

“我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我是站著小便, 妹妹是坐著小便”……5歲的哢哢簡直就是他們家的“十萬個為什麼”, 常常會問出令所有人都手足無措的問題, 為此父母常用的辦法就是用“不知道”的回答冷處理, 久而久之, 哢哢也就不再發問了。

點評:對於孩子的任何問題, 父母首先都要給予鼓勵和表揚, 因為孩子在發問, 就說明他們在思考, 他的好奇心在萌動, 所以要鼓勵他尋找答案。 萬一孩子的問題父母回答不了, 可以說:“我還沒有想好, 我們一起找答案吧。 ”鼓勵孩子一起去探索未知世界。

Advertisiment
有些父母害怕因為回答不了孩子的問題, 會有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 實際上, 真誠地回答孩子的每個問題, 會更富人性☆禁☆感染力。

言而有信

“只要你這次繪畫比賽能拿獎, 不管大小, 我們都帶你去野生動物園參觀一次, 好不好﹖”6歲的聰聰聽到爸爸的許諾, 開心極了, 想去野生動物園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 這次終於有望實現了。 不過兩周後, 當他捧著二等獎的證書回來, 卻發現爸爸早忘記當時說過的話了。

點評:父母在向孩子許諾、鼓勵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要考慮這些承諾是不是自己能夠做到的。 否則, 屢開空頭支票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信任自己, 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 將來也有可能導致人際交往中的普遍不信任。

Advertisiment

學會傾聽

3歲的小新是家裡的小皇帝,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寵愛。 小新的愛好是看圖畫書, 等爸媽回來, 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彙報“讀後感”, 但由於他說話不清楚、表達吃力, 爸爸往往聽到一半就看報紙去了, 任由小新自說自話。

點評: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 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 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 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 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 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還有許多家長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觀點往往與大人是不同的”這個道理, 所以和孩子交談時缺乏足夠的耐心, 他們往往未聽完孩子的話就發火, 或者把孩子對某事的態度或看法說成是小題大做,

Advertisiment
這樣, 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難對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 父母應盡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 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 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 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 會很願意說出自己心裡的感受。

切忌攀比

“你看, 隔壁的小濤都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了, 你還什麼都不會, 你怎樣才能趕上人家啊?”“樓下的那個妮妮實在太不像話了, 去年讀一年級以來, 數學從來沒考及格過, 將來你可別這樣。 ”讀大班的小菲現在最怕聽到媽媽提小濤、妮妮, 原來大家常常在一塊玩, 可是自從聽了媽媽的嘮叨, 她都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和他們一塊玩了。

點評:兒童由於抽象思維尚處於發展階段,

Advertisiment
所以在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時候, 不要給他們一個籠統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 而應該具體和清楚, 更多時候還需要一個樣本。 不過, 這個樣本最好是從故事書、動畫片、文學典籍中尋找, 會比較穩妥。 父母若是以親戚朋友為例, 恐怕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係製造難題;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評價會無形中傷害其他人。

父母為了鼓勵孩子上進, 往往會拿身邊的例子來“激將”, 常常把孩子的短處比別人孩子的長處, 久而久之, 孩子往往會產生“我誰也比不上”的想法, 所以此法不可常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