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沙發上看書, 弟弟開心地自己玩, 03.20.2016)
鑒於兄弟倆的不黏媽媽, 於是便有很多因為小朋友脫不了身而被困于家中的朋友們求助, 問媽媽有什麼經驗和秘訣, 其實呢, 媽媽個人認為, 明亮小兄弟的這種“反常”現象, 倒是一個習慣培養的問題。
【獨立自理】年幼的弟弟不黏媽媽, 是因為小朋友的心理安全感非常強;而哥哥不黏媽媽, 則是出於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 媽媽身邊黏人的小朋友, 基本都是媽媽們對其給予無微不致的照顧, 事事處處為小朋友們考慮得過於周到。 對於明明, 雖說媽媽是全職媽媽,
Advertisiment
【分離焦慮】黏媽媽, 也是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 其實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分離焦慮, 如果早期安全感建立得比較好, 那麼這個分離焦慮期就會度過得非常順利;但如果小朋友早期曾有過不愉快的經歷, 那麼只會加重這個分離焦慮期。 關於不愉快的經歷,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便是, 小朋友不聽話之時, 媽媽經常會說的一句話“你再鬧, 媽媽就走了, 就不要你了”, 然後便假裝真的離開了,
Advertisiment
【獨自空間】除了培養小朋友【獨立自理】的能力以及減輕【分離焦慮】, 媽媽還會給明亮兄弟一個獨立活動的空間, 在媽媽忙碌做其他事情之時, 兄弟倆都是自己玩玩具或看書, 而且即使小朋友哭了, 媽媽也會先靜觀其變, 然後再做出是否需要安撫的判斷;而不會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 對其進行撫慰, 否則小朋友就會習慣於總有一雙眼睛不離自己,
Advertisiment
【爸爸參與】雖說平日裡媽媽是照顧兄弟倆最多之人, 但爸爸的積極參與也是分不開的, 讓小朋友從內心裡明白, 爸爸和媽媽都是一樣愛自己的, 這樣便可以讓明亮兄弟將對媽媽的關注力轉移一部分給爸爸, 而爸爸也是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兄弟倆玩耍。 小朋友成長歷程中, 爸爸的缺席會讓他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 只有媽媽一個人是最可靠的、是愛自己的, 也只有媽媽會和自己玩;那麼, 對於媽媽的離開, 兄弟倆肯定不適應, 也肯定會每天黏著媽媽。
媽媽最後語:因此, 要想小朋友自小不黏人, 媽媽就要從培養獨立性、建立安全感、給予小朋友自己的活動空間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