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朋友入園,媽媽的宜說與宜不說

其實宜說與宜不說之間, 也沒有任何絕對的是與非之分, 更沒有非此即彼之別, 只是一些宜不說的話, 不但不會幫助小朋友接受和適應幼稚園生活, 反而會對幼稚園產生抵觸情緒。 小舉幾例, 有些是明明的實例, 而有些則是媽媽身邊其他朋友的經歷, 一併總結來分享, 先談宜不說, 再聊宜說。

【抗拒指令】“在家不聽話, 等著上幼稚園後讓老師收拾你。 ”媽媽如此之說, 小朋友不但不會就此而言聽計從, 而且還會對未來的幼稚園生活產生恐懼心理, 讓他們認為“幼稚園不是好地方, 老師會收拾我”;老師不會收拾小朋友,

Advertisiment
只會深入人心地“教”小朋友聽話, 而且有樣學樣其他小朋友的榜樣力量也是強大的;再說了, 美式育兒中, 小朋友的“言聽計從”並不是一件好事情。

【培養獨立】“這麼大了還不會自己吃飯, 看你上幼稚園怎麼辦?”有媽媽在身邊, 小朋友撒撒嬌、偷偷懶, 也是有情可原的吧!再說了, 很多的小朋友, 真的是很會“欺負”爸爸或媽媽的, 離開了爸爸媽媽, 就會變得很獨立、很自立, 很多的事情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 因此, 沒有“看你上幼稚園怎麼辦”, 只有“慢慢學, 學會了上幼稚園就可以和大家一起自己吃飯。 ”

【如廁訓練】“還要穿尿片, 看你怎麼去上幼稚園?讓小朋友們都笑話你吧!”其實穿尿片上幼稚園, 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吧?一來是老師會幫助小朋友做如廁訓練;二來如廁訓練是小朋友身體的自然發展規律,

Advertisiment
不是能“學”會的, 發育成熟了自然就會了;三來都是一群同齡小朋友, 不可否定地還有其他小朋友穿著尿片, 再說了年幼的小朋友懵懂無知, 誰會笑話誰?因此請媽媽們在如廁訓練方面, 一定不要給小朋友壓力。

【威脅挑食】“什麼菜都不吃, 看你在幼稚園吃什麼?就餓著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大家一起吃飯香, 在家不吃的菜, 去了幼稚園, 就吃了;而且再退一步地說, 幼稚園不可能每餐只有一種食物, 據媽媽所知, 明明的幼稚園, 午餐有4-5種不同的食物, 不吃這樣、吃那樣, 總有喜歡吃的, 也不至於餓著吧!再說了, 就算餓肚子, 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也可謂是一個成長與學習的過程吧!因此,

Advertisiment
媽媽們, 請不要以此來嚇唬小朋友, 讓他們對幼稚園產生厭惡情緒。

【認生害羞】“就這麼一個小朋友, 你都害羞得不敢過去, 以後上幼稚園, 都是你不認識的人, 看你怎麼辦?”媽媽不客氣地說, 口出此言的媽媽, 一定是不負責的媽媽, 小朋友認生害羞, 很多時候是性格與環境使然, 也許小朋友本身就是內向的性格, 但也許這正是一個信號, 媽媽應該多帶小朋友出去見見世面, 多接觸陌生的環境, 幫小朋友克服這個“缺陷”。 不要問小朋友“以後上幼稚園怎麼辦”?而要問媽媽自己“如何幫助小朋友去克服”?

【玩而不學】“你什麼都不願意學, 去幼稚園能幹什麼?”在美國, 幼稚園是不學東西的, 是以玩為主的;即使學,

Advertisiment
也是寓教於樂, 將學融入每日的玩耍中, 在不知不覺中小朋友們就學到了知識。 再說了, 在家裡不願意學, 也許是爸爸媽媽教的方法不對, 也許是沒有抓住小朋友的興趣愛好, 但也許是沒有學習的環境。 因此, 回答這個問題, 去幼稚園能幹什麼?去幼稚園玩啊, 好好地玩、盡興地玩, 玩就是學齡前小朋友的“工作”, 玩就是小朋友探索世界的主要方法。

【借師之威】有時候明明也會問“明天要上學嗎”?如果媽媽回答“要”, 小朋友一定會大叫“我不要上學”, 那麼轉一個彎, 媽媽借明明最喜歡的L老師之威信來“說服”, 告訴明明“那咱們問問L老師, 如果L老師說不用上學, 那媽媽就把你帶回家, 好嗎”?小朋友一定會欣然答應, 第二天早晨送去,

Advertisiment
L老師肯定不會說“不用上學”, 那麼送明明去幼稚園一事不也就水到渠成了嗎?

【聲東擊西】如媽媽開篇所說, 雖說明明是很喜歡幼稚園生活的, 但偶爾地也會鬧鬧“不要上學”的小情緒, 此時的媽媽不是告訴明明“要去上學”、“不行, 一定要去”, 而是聲東擊西地告訴小朋友, “L老師還等明明去玩球呢”、“W還等明明一起去搭積木呢”、“你不去, E會不會想明明啊”......以此而轉移明明的注意力, 我不是去上學, 而是去和L老師玩球、和W搭積木、E會想我的.....

媽媽最後語:總而言之一句話, 對於小朋友的乖與不乖, 對於媽媽的安排是服從還是抗拒, 完全是一種心理戰術, 如果媽媽抓住了小朋友的心理, 順從其“意願”, 那麼媽媽就會必勝無疑, 其中說話方式是非常關鍵的(“講求說話技巧的育兒方式更行之有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