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風和日麗的日子,帶孩子去哪裡郊遊呢?農家樂、景點一日遊,對於現在見多識廣的孩子們來說,似乎已經不那麼新鮮了。 而且,大棚裡採摘蔬果怎麼比得過上山采杜鵑、挖野菜;坐一段短短的竹筏,怎比得上親手往磚砌的土灶裡塞一把稻草秸的興奮。
讓孩子們享受一下真正的野趣吧!趁著勞動節、端午節小長假,何不帶他們回老家看看?認認祖輩、父輩出身的地方,感受一下更貼近自然的生活脈息。 幾天在山野間的奔跑,或許能讓寶貝帶著一臉讓其他小朋友羡慕不已的健康、活力回到幼稚園。
Advertisiment
血緣的“另一個世界”
在快速發展的大城市中,其實本地人並非多數族群,很多人最多追溯三代,必定能找到深居鄉里的親戚。
很多孩子會偶爾在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家,見到從鄉下來的親戚,也見到他們帶來的各種土特產。 尤其孩子小的時候,不少老人都會不厭其煩地親自下鄉或轉托親戚,帶來家裡自養雞鴨下的新鮮蛋,給寶貝吃;或是自種的水果、大米,甚至菜蔬——那都是自留地裡不噴農藥、不打激素,蟲子用手抓掉的綠色食品。
“老家”對於孩子來說,還真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地方。 為什麼大人們總說那裡帶來的東西比菜場和超市里買的好?為什麼這些阿姨、伯伯的臉都這麼黑,跟我白白的皮膚一點都不一樣?聽說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就是在那裡長大的,他們上學前不是像我一樣去幼稚園,而是在田裡挖菜、在河邊抓魚??
Advertisiment
其實,每個孩子都對長輩的童年時光懷有強烈的好奇。 與其將寶貴的踏青時光重複耗費在公園、景點,不妨把孩子帶回老家,告訴他們另一個世界中的童年故事。
“老家”很新鮮
與真正的老家相比,農家樂少了什麼?親情的紐帶!農家樂處處都有,但老家只有一個,與父輩、祖輩童年記憶相通的那一間間房屋、一個個草垛、一道道田壟。
我第一次帶女兒回老家,她又好奇又有點畏怯,不過卻非常充實而快樂。 在那裡,她第一次看到了成群游泳的鴨子。 蹲在鴨棚邊,她稀奇地盯著看鴨子理毛。
Advertisiment
在那裡,她看到了外公小時候在裡面游泳、抓魚蝦的小河,還有天天要去挑菜的農田。 這個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小女孩,和農村的小哥哥、小姐姐相比,在田埂上走起路來,顯得不那麼自在,小心翼翼地注視著眼前的小土壟,生怕一不小心摔下農田,或是弄髒了小鞋子。 菜一長到地裡,怎麼就和菜場裡、飯桌上的不一樣了呢?她把稻秧當成了韭菜,說大白菜是花菜(葉瓣張開好像一朵花)。
Advertisiment
在那裡,她生平第一次從井裡泵上水,並用這水洗手;她第一次上了大灶,又怕又新鮮地朝灶膛裡塞了一叢稻草,還大著膽子用火鉗撥了撥灶膛裡的灰,看火星泛起;她第一次看到人們在河邊洗衣服,還拿起洗衣槌敲了幾下。
四季皆宜的“回鄉遊”
細思我們的傳統節日,在農村都有非常實在的內容,而城市的過節方式卻將它們簡化成了可以任意安排的假期。 那麼,不妨讓孩子們在老家體會原汁原味的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吧!
春節,是一年中最大、最重要的節日。
Advertisiment
清明的氣溫最舒適,回老家為先輩掃墓,可以真正讓孩子體會到墓是真的要“掃”的。在市郊的墓園,早在清明前幾天,工作人員就已經把水泥砌的墓碑周圍都打掃過了,人們前去只是點一炷香、送一束花。而在鄉下老家,還有不少土墳。從冬至春,墳堆上衰草連結間,又長出青草,春來雨水沖刷下,可能墓碑都有些歪斜。燒幾疊紙錢、供幾道菜蔬,更重要的是帶上鐵鍬給墳頭培培土,清除一下野草,將墓碑重新立好,讓子孫對先輩的懷念傳遞下去。有的地方可能還會保留著祠堂,如果正好有自己一族的祠堂,帶孩子去看看列祖列宗的牌位。如果沒有祠堂的,還可以走訪一下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帶孩子翻看一下家譜,講講名字排輩、姓氏來源、祖輩遷徙的故事,讓孩子體驗生命綿延、源遠流長的感覺。
端午前後,正是農忙時。農諺有“春爭日,夏爭時”的說法。要是孩子大一些,能跟著堂叔、表哥下地插上一行秧,也是非常獨特的體驗。
TIPS:
1.帶好必備藥物。帶孩子回老家,作息習慣改變很大,尤其逢年過節很多家族活動安排並不一定能完全自主。同時農村、城市生活差異依然存在,腹瀉、嘔吐、發燒、創傷的防治藥物一定要隨身攜帶。尤其農村看病不如城市方便,醫療水準也有差距,還是自備藥物比較可靠。若夏天回鄉,一定要帶好驅避蚊蟲的藥水。
2.寒暖調節多帶幾套衣服。農村一天的溫度變化、房屋的保暖程度,都與城市不同,很多節日又在冬春、春夏、夏秋之交,氣溫多變。且在農村孩子的運動量會變大,容易出汗。因此多帶幾件衣服,每件不用太厚,但可以套穿,方便隨時增減。
3.有條件的話,最好自備車回鄉。一方面跑親戚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準備充足的日常所需物品。
清明的氣溫最舒適,回老家為先輩掃墓,可以真正讓孩子體會到墓是真的要“掃”的。在市郊的墓園,早在清明前幾天,工作人員就已經把水泥砌的墓碑周圍都打掃過了,人們前去只是點一炷香、送一束花。而在鄉下老家,還有不少土墳。從冬至春,墳堆上衰草連結間,又長出青草,春來雨水沖刷下,可能墓碑都有些歪斜。燒幾疊紙錢、供幾道菜蔬,更重要的是帶上鐵鍬給墳頭培培土,清除一下野草,將墓碑重新立好,讓子孫對先輩的懷念傳遞下去。有的地方可能還會保留著祠堂,如果正好有自己一族的祠堂,帶孩子去看看列祖列宗的牌位。如果沒有祠堂的,還可以走訪一下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帶孩子翻看一下家譜,講講名字排輩、姓氏來源、祖輩遷徙的故事,讓孩子體驗生命綿延、源遠流長的感覺。
端午前後,正是農忙時。農諺有“春爭日,夏爭時”的說法。要是孩子大一些,能跟著堂叔、表哥下地插上一行秧,也是非常獨特的體驗。
TIPS:
1.帶好必備藥物。帶孩子回老家,作息習慣改變很大,尤其逢年過節很多家族活動安排並不一定能完全自主。同時農村、城市生活差異依然存在,腹瀉、嘔吐、發燒、創傷的防治藥物一定要隨身攜帶。尤其農村看病不如城市方便,醫療水準也有差距,還是自備藥物比較可靠。若夏天回鄉,一定要帶好驅避蚊蟲的藥水。
2.寒暖調節多帶幾套衣服。農村一天的溫度變化、房屋的保暖程度,都與城市不同,很多節日又在冬春、春夏、夏秋之交,氣溫多變。且在農村孩子的運動量會變大,容易出汗。因此多帶幾件衣服,每件不用太厚,但可以套穿,方便隨時增減。
3.有條件的話,最好自備車回鄉。一方面跑親戚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準備充足的日常所需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