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少對孩子說“下不為例”

那天晚上, 女兒津津有味地觀看著她喜歡的電視節目, 不知不覺就到了睡覺的時間, 我趕緊提醒女兒說:“孩子, 該睡覺了, 不然你明天會遲到的。 ”

對於我的提醒, 女兒置若罔聞, 坐在那兒一動不動。 或許是電視節目過於精彩, 孩子不忍離開;也或許是我的聲音太小, 孩子壓根兒就沒聽見。 女兒向來很守時, 每天晚上只要一到九點正, 她就會主動去睡覺, 但這一次她竟然破壞了規矩, 忘了時間。 於是, 我提高音貝, 再次對女兒說:“孩子, 你聽見了嗎?該睡覺了!”

女兒站起身磨蹭著說:“聽見了, 馬上。 ”她嘴上答應著, 可實際並未行動,

Advertisiment
兩眼仍死死地盯著電視機。 我不得不進一步催促道:“寶貝, 聽話, 以後有時間再看, 現在你該睡覺了。 ”

女兒有些戀戀不捨, 她向我央求道:“讓我再看一會兒嘛, 就一小會兒。 ”我以為孩子會信守承諾, 便答應了她的請求, 誰知十分鐘過去了, 女兒還是不肯離去, 我生氣地拿起搖控器, 準備關掉電視。 女兒急了, 又哭又鬧, 堅持要把那個節目看完。 望著女兒可憐巴巴的樣子, 我心軟了, 只好做出讓步, 輕聲地對她說:“行, 僅此一次, 下不為例!”

我完全沒有料到因為我的一次心軟, 竟然打破了孩子數年不變的習慣, 從那以後, 孩子經常不守時, 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鬧。 面對女兒的不良行為, 我總是拿“僅此一次, 下不為例”當擋箭牌,

Advertisiment
雖然這招常常能暫時穩住孩子的情緒, 但它並未起到積極的作用, 孩子身上的毛病反而越來越多。 在我一次又一次的妥協中, 女兒學會了得寸進尺, 變本加厲, “下不為例”成了一紙空談。

這次失敗的教育經歷不禁讓我想起了美國心理學家菲力浦津巴多曾做過的一個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 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 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 他把車牌摘掉, 把頂棚打開, 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 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 後來, 津巴多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 結果, 僅僅過了幾個小時, 它就不見了。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破窗效應”。

Advertisiment
其實, “破窗效應”不僅僅存在於政治和犯罪學, 在家教教育中也不乏它的影子, 通常人都有貪欲, 有了第一次破例, 就會有第二次, 第三次......欲望是沒有止境的, 一次姑息、放縱, 就可能氾濫成災。 你別指望孩子真能做到“下一次”, 那都是他們敷衍父母的藉口, 教育孩子只有“這一次”, 沒有“下一次”。 如果父母首先“繳械投降”, 孩子就會抓住父母的這個弱點, 無休止地進行“要脅”。 事實上, 孩子在向父母提出要求時, 最初只是試探, 只要父母態度堅決, 孩子就會主動放棄, 因為他們知道, 哭鬧、耍賴、撒潑是沒有用的。

事後, 我作了深刻的反省, 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堅決地予以制止, 不給她留“下一次”的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