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尖叫的帕蒂——對自行其是而大發脾氣的兒童該怎麼辦?

對於經常尖聲大叫或為了自行其是而大發脾氣的兒童該怎麼辦?心理學家認為, 對這類兒童有一種療法特別有效, 至少在開始階段。 這種療法的目的是讓兒童更好地控制他周圍的世界。 這種療法包括教會兒童新的和更有可能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模式。 現在, 讓我們來考察一下由美國密執安大學兩位心理學家治療的一個孩子。 孩子的名字叫帕蒂。  


當帕蒂首次讓心理學家就診時只有4歲。 帕蒂的父母之所以把帕蒂送到心理學家那裡就診, 主要原因在於帕蒂不能有效地與別人通話, 以及適應托兒所的生活。

Advertisiment

 
帕蒂有許多壞習慣。  


第一, 她像頭豬, 頻繁地打開冰箱, 把各種菜肴取出, 並儘量吞下肚子。 對她講道理也好, 打屁股也好, 看來都改變不了她的行為。 如果把她帶到公共場所, 她會走向附近的食品店, 拿起食品就放入口中, 並大嚼起來, 生怕有人會不讓她吃飽似的。 她的這種表現往往使父母狼狽不堪。  


第二, 是尖聲嚎叫。 當她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 便發出一連串震耳欲聾的尖叫。 奇怪的是, 這種尖叫行為是與進入托兒所相伴隨的, 在家裡時卻很少表露這種行為。  


第三個問題涉及大小便習慣。 不是說她控制不住大小便, 恰恰相反, 她控制得太妙了。 假如有人在托兒所裡要帕蒂按照別人的方式而不是她自己的方式做一件事時,

Advertisiment
她會盯住這個人, 並且說:“噢!噢!我要拉屎了!”接著她便把屎拉在褲子裡。 當大人把她清洗乾淨, 換上乾淨衣服之後, 帕蒂與別人的爭論往往以再度拉屎的方式而告結束。  


心理學家對這個小女孩觀察了一段時間, 並與孩子的父母和托兒所的老師進行了談話, 他們認為帕蒂的問題主要在於她已經學會了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採取的許多不良行為, 尖叫和拉屎這兩件事都是在過去發生過並使她偶爾可以隨心所欲的行為模式。 由於這種不良行為接二連三獲得成功, 她便一再進行嘗試。 每次尖叫和拉屎越是靈驗, 帕蒂越有可能在今後表現這類行為。 帕蒂的貪食的行為較難分析, 但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

Advertisiment
這與帕蒂從來沒有學會很好講話有關。 她無法告訴人們她覺得肚子餓, 她也無法說明她想吃哪些食物。 於是她乾脆拿到什麼就吃什麼了。

 
顯然, 帕蒂的許多不良行為是習得的。 為了幫助帕蒂與其父母更好地相處, 並使她更有可能在托兒所裡獲得成功, 心理學家決定治療帕蒂, 讓她知道為了從周圍的人們那裡獲得所需的東西, 應該採取哪些恰當而又令人愉快的方式。  


習慣是習得的。 按照心理學家的意見, 我們獲得行為習慣模式是由於我們發現這些行為對我們具有獎勵性或強化性, 或者由於這些習慣有助於我們避免懲罰, 從而使我們擺脫不悅的或危險的情景。 假如帕蒂在托兒所看到另一個孩子正在玩她想要的玩具,

Advertisiment
她會試圖從別的孩子手裡把玩具奪過來。 如果這時另外的孩子不肯, 帕蒂便會大聲尖叫, 一直叫到另外的孩子把玩具丟下, 或者老師過來把玩具遞給帕蒂為止。 可見, 尖叫行為是得到獎勵的, 或者用專業術語說, 它是得到強化的。 無疑, 帕蒂把這一行為保持下來了!如果有人威脅帕蒂, 要是她再隨心所欲, 便要對她進行懲罰, 帕蒂便在褲子里拉屎。 結果臭不可聞的髒物使她避免去做一些她認為不愉快的事。  


當心理學家開始與帕蒂一起開展治療活動時, 他們必須首先明確治療目的。 只有明確了這一點, 他們才能知道何時結束這項療程。 他們對帕蒂觀察了幾天之後, 深信帕蒂的父母(包括托兒所的老師和孩子)每當帕蒂行為不當時便通過不明智的獎勵手段使帕蒂的不良行為模式得以保持。

Advertisiment
當帕蒂尖叫時, 她獲得別人更多的注意, 並常常得到她需要的玩具, 或者從她不願做的事情中解脫出來。 儘管父母堅持說他們對帕蒂的尖叫進行了懲罰, 但是這種懲罰是極其溫和的, 與之相比, 在懲罰的同時給

予帕蒂的關注倒是非常強烈的。 當帕蒂打開冰箱取食物時, 父母也對她訓斥或打屁股, 但她還是得到了需要的食物, 而且很快瞭解到只要吃得多就能把父母的注意力統統吸引到她身上來。 心理學家認為, 他們不僅要消除帕蒂習得的不良行為, 而且還必須教會她為了獲得所需的東西應該採取的良好方式。 因此,他們把帕蒂從托兒所裡領了出來,每天和她一起呆上幾小時,藉以訓練她更有效地講話。 


引起帕蒂麻煩的部分原因是她不知道想吃的大部分食品的名稱,部分原因是她不能控制衝動。當她看見一件需要的東西時便立即想要弄到手。為了説明帕蒂克服上述缺點,心理學家必須增加她的詞彙量,並訓練她耐心等待她需要的獎勵。根據以往的經驗,要使帕蒂一夜之間改變習慣是不可能的。相反,他們希望每天都能取得點滴進步,例如今天教會幾個詞,明天又教會幾個詞。假如今天她能等上2秒鐘才獲獎勵,也許明天就能等上2.5秒或3秒鐘。這項技術稱為“朝向某一目標的連續接近法”,它從治療開始時帕蒂的行為出發,以很小的步子向前移動,直到構成治療目標的習慣為止。帕蒂每向目標邁進一步(不管步子多麼小)都獲得獎勵,每當出現錯誤反應時都不予理睬。這種連續接近法是最為有力的教育方法之一。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應該經常得到獎勵,而強化應該被帕蒂看作是合適的或有價值的東西。在心理學家要帕蒂學會新的正確的行為之前,他們必須瞭解她需要什麼東西作為獎勵。他們發現帕蒂非常喜歡小甜餅。取得家長同意之後,心理學家對該獎勵作了明智的安排。 


當心理學家進行言語訓練時,他們還對帕蒂進行衝動控制的治療。帕蒂的父母答應在帕蒂濫吃狂飲時不再給她注意。假如他們發現她在開冰箱,就把食品拿走而不對她吭一聲。接著,他們把她帶出廚房,讓她在外面坐上5分鐘。帕蒂的詞彙量有了顯著的增加,心理學家便讓帕蒂開口要她需要的食品,首先,她必須學會說“請”,並說出食品名稱,這樣她便能得到一塊所需要的食物作為獎勵。如果她沒有說“請”就開了冰箱的門,他們便把門關上並要求她先說“請”字。在她學會這一行為以後,他們就開始延長她要某種食品到獲得這種食品之間的時間。由於這種伴隨等待而來的是獎勵,因此帕蒂學會了很好地控制自己。再後,他們又教會帕蒂耐心等待獎勵到的食品,直到他們告訴她可以開始嘗一嘗為止。 


在治療開始時,如果你讓帕蒂看一塊小甜餅,並告訴她過幾分鐘就可以吃到,她等不了幾秒中便會大聲尖叫起來。在幾星期的訓練結束時,她可以把小甜餅放在手裡握上幾分鐘,直到心理學家告訴她可以嘗時才開始吃。她的“大考”在6個月後舉行,方式是父母帶她去參加一次宴會。要是在治療前,帕蒂便會不顧一切奔向餐桌,並開始狼吞虎嚥地填飽肚皮,而不管父母感到如何的狼狽。可是在這次“大考”中,她的父母讓她把菜盤子先遞給其他客人,告訴她可以後來吃。結果使父母十分高興的是,她表現得很出色。

 
可是,對帕蒂的訓練並不一帆風順。一種壞習慣在以往受到的獎勵越多越不易去除。由於她的尖叫和拉屎在她的生活中運用得很成功,從而使這種習慣變得根深蒂固了。因此,對心理學家來說,必須盡力控制不去理睬帕蒂的不端行為,才能使該行為逐漸消退。不管帕蒂怎樣尋釁和吵鬧,心理學家必須耐著性子裝作不知道她在做什麼。由於不理睬尖叫比不理睬拉屎容易,為了讓帕蒂嘗嘗滋味,他們讓她穿上橡膠褲子,以便在她拉屎後乾脆讓她坐在自己拉的屎裡。於是,當帕蒂故態復萌喊叫“我要拉屎了”的時候,心理學家不理睬她這一套,而是繼續他們的工作。

 
一天,心理學家把帕蒂帶到一間小觀察室裡。他們很快發現那天帕蒂學習生詞的興致不高。她扭著身子轉身想回家,但心理學家堅持她留下,因為她必須完成不感興趣的任務。當帕蒂發現心理學家不理

睬她的口頭抗議時,她便拿出王牌來了,她喊道:“噢!噢!我要拉屎了。”但心理學家若無其事地繼續他的工作。 


天氣很熱,房間又小,過不了多久已經臭氣撲鼻了,因此,幾分鐘以後心理學家決定結束課程並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可是,當他去開門時,竟發現房門反鎖了。他立即向隔壁房間的人示意去拿鑰匙來開門,以便讓他們和帕蒂出去。但是,那人找鑰匙竟花了30多分鐘! 


那次經歷教育了帕蒂,拉屎動搖不了心理學家,因此以後就極少來這一套了。可是,每當心理學家佈置自己的學生去與帕蒂一起工作時,她幾乎立即對新來的治療者進行考驗,以測試新手怎樣對尖叫和拉屎作出反應。終於,當學生也不理睬帕蒂的不端行為之後,她便逐漸趨向更為成熟和能被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方式了。 

因此,他們把帕蒂從托兒所裡領了出來,每天和她一起呆上幾小時,藉以訓練她更有效地講話。 


引起帕蒂麻煩的部分原因是她不知道想吃的大部分食品的名稱,部分原因是她不能控制衝動。當她看見一件需要的東西時便立即想要弄到手。為了説明帕蒂克服上述缺點,心理學家必須增加她的詞彙量,並訓練她耐心等待她需要的獎勵。根據以往的經驗,要使帕蒂一夜之間改變習慣是不可能的。相反,他們希望每天都能取得點滴進步,例如今天教會幾個詞,明天又教會幾個詞。假如今天她能等上2秒鐘才獲獎勵,也許明天就能等上2.5秒或3秒鐘。這項技術稱為“朝向某一目標的連續接近法”,它從治療開始時帕蒂的行為出發,以很小的步子向前移動,直到構成治療目標的習慣為止。帕蒂每向目標邁進一步(不管步子多麼小)都獲得獎勵,每當出現錯誤反應時都不予理睬。這種連續接近法是最為有力的教育方法之一。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應該經常得到獎勵,而強化應該被帕蒂看作是合適的或有價值的東西。在心理學家要帕蒂學會新的正確的行為之前,他們必須瞭解她需要什麼東西作為獎勵。他們發現帕蒂非常喜歡小甜餅。取得家長同意之後,心理學家對該獎勵作了明智的安排。 


當心理學家進行言語訓練時,他們還對帕蒂進行衝動控制的治療。帕蒂的父母答應在帕蒂濫吃狂飲時不再給她注意。假如他們發現她在開冰箱,就把食品拿走而不對她吭一聲。接著,他們把她帶出廚房,讓她在外面坐上5分鐘。帕蒂的詞彙量有了顯著的增加,心理學家便讓帕蒂開口要她需要的食品,首先,她必須學會說“請”,並說出食品名稱,這樣她便能得到一塊所需要的食物作為獎勵。如果她沒有說“請”就開了冰箱的門,他們便把門關上並要求她先說“請”字。在她學會這一行為以後,他們就開始延長她要某種食品到獲得這種食品之間的時間。由於這種伴隨等待而來的是獎勵,因此帕蒂學會了很好地控制自己。再後,他們又教會帕蒂耐心等待獎勵到的食品,直到他們告訴她可以開始嘗一嘗為止。 


在治療開始時,如果你讓帕蒂看一塊小甜餅,並告訴她過幾分鐘就可以吃到,她等不了幾秒中便會大聲尖叫起來。在幾星期的訓練結束時,她可以把小甜餅放在手裡握上幾分鐘,直到心理學家告訴她可以嘗時才開始吃。她的“大考”在6個月後舉行,方式是父母帶她去參加一次宴會。要是在治療前,帕蒂便會不顧一切奔向餐桌,並開始狼吞虎嚥地填飽肚皮,而不管父母感到如何的狼狽。可是在這次“大考”中,她的父母讓她把菜盤子先遞給其他客人,告訴她可以後來吃。結果使父母十分高興的是,她表現得很出色。

 
可是,對帕蒂的訓練並不一帆風順。一種壞習慣在以往受到的獎勵越多越不易去除。由於她的尖叫和拉屎在她的生活中運用得很成功,從而使這種習慣變得根深蒂固了。因此,對心理學家來說,必須盡力控制不去理睬帕蒂的不端行為,才能使該行為逐漸消退。不管帕蒂怎樣尋釁和吵鬧,心理學家必須耐著性子裝作不知道她在做什麼。由於不理睬尖叫比不理睬拉屎容易,為了讓帕蒂嘗嘗滋味,他們讓她穿上橡膠褲子,以便在她拉屎後乾脆讓她坐在自己拉的屎裡。於是,當帕蒂故態復萌喊叫“我要拉屎了”的時候,心理學家不理睬她這一套,而是繼續他們的工作。

 
一天,心理學家把帕蒂帶到一間小觀察室裡。他們很快發現那天帕蒂學習生詞的興致不高。她扭著身子轉身想回家,但心理學家堅持她留下,因為她必須完成不感興趣的任務。當帕蒂發現心理學家不理

睬她的口頭抗議時,她便拿出王牌來了,她喊道:“噢!噢!我要拉屎了。”但心理學家若無其事地繼續他的工作。 


天氣很熱,房間又小,過不了多久已經臭氣撲鼻了,因此,幾分鐘以後心理學家決定結束課程並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可是,當他去開門時,竟發現房門反鎖了。他立即向隔壁房間的人示意去拿鑰匙來開門,以便讓他們和帕蒂出去。但是,那人找鑰匙竟花了30多分鐘! 


那次經歷教育了帕蒂,拉屎動搖不了心理學家,因此以後就極少來這一套了。可是,每當心理學家佈置自己的學生去與帕蒂一起工作時,她幾乎立即對新來的治療者進行考驗,以測試新手怎樣對尖叫和拉屎作出反應。終於,當學生也不理睬帕蒂的不端行為之後,她便逐漸趨向更為成熟和能被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方式了。 

相關用戶問答